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医史文化”栏介绍了历史上的许多皖籍名医,上起东汉神医华佗,中经北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王惟一和南宋《医说》作者张杲,下迄明清群星璀璨的新安医学群体,总数有十多位。很遗憾,将宋仁宗从鬼门关前拉回来的皖籍名医许希却被遗漏。
宋仁宗画像(明代佚名画家)
宋仁宗不豫
宋仁宗赵祯是宋真宗第六子,出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赵祯与安徽有缘,5岁那年被封为寿春郡王,当时寿春县归属寿州,寿州治所设在下蔡县(今凤台县城关镇)。天禧二年(1018年),赵祯进封升王,又被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去世,13岁的宋仁宗继位,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
赵祯自幼体弱,一生疾病缠身,在其42年皇帝生涯中,仅《宋史·仁宗纪》就记载过“不豫”3次。不豫是帝王生病的委婉说法,而这种委婉的说辞颇多,如一般微病小病称违和、微恙、欠安,大病重病称不豫,病危临终称大渐。不豫源出于《尚书·金縢》:周武王“有疾,弗豫”;“翼日乃瘳”,第二天病好了,实际上是回光返照;随之“武王既丧”,驾崩。
能挺过不豫这一关的很少。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庚寅日,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刘娥)不豫”,3天后的甲午日,“皇太后崩”。还有更快的,明仁宗朱高炽与赵祯共享“仁”字谥号,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庚辰日“帝不豫”,第二天辛巳日就“大渐”病危,“是日崩于钦安殿”。
宋仁宗久病,因而抗病,每次不豫都能在生死线上挣扎很长时间。他第一次不豫是在景祐元年(1034年)八月戊辰日,经历一整月,到九月丁酉日“帝康复”。第二次不豫是在至和三年(1056年),历时50天方才“疾愈”。第三次不豫是在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54岁,二月癸未日“帝不豫”,拖至三月辛未日,延宕48天,“帝崩于福寧殿”。
皇帝不豫,满朝不安。在这非常时期,太医院要战战兢兢地行使职责,后宫院要小心谨慎地排班侍疾,朝廷官员更要恪尽职守,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许大师出手
宋仁宗第一次不豫时已经亲政,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去世不久,原皇后郭氏因与皇帝宠幸的尚美人和杨美人互殴,被宋仁宗以“无子”的理由废黜。有官员认为,皇帝不豫的原因是“娼优妇人、朋淫宫内、饮乐无时”,于是后宫杨太后做主,让郭氏净妃出居宫外,将尚美人和杨美人撵出皇宫。此后皇帝病情并未好转,御医们聚集皇宫,“数进药,不效”。据《宋史·方技下·许希传》,在御医们手足无措时,冀国大长公主推荐了翰林医学许希。
许希本来是在东京开封府从业的坐诊医生,后来因医术高明,名传远近,于是被破格以补缺的形式调任“翰林医学”,成为从九品医官。虽然进入体制之内,但许希作为最底层的医官,基本上没有机会与皇帝接近。许希曾为公主看好了病,于是公主向内廷推荐了许希,得到允许。
许希进宫察看病情后,一改其他医生一直使用的药物治疗做法,提出针灸治疗的方案。许希说,“在心脏下面的包络之间用银针刺疗,可以很快痊愈。”陪在皇帝身边的所有御医、近臣、宫女们听了都目瞪口呆,认为银针穿刺到心脏部位的风险很大,尤其是御医们的反对最为强烈。许希坚持不改,让我治我就这样治,不让我治你们就另请高明。
几位侍从太监商议后提出折中处理方案,先让许希在别人的身上试针,如果没有发生意外,再给皇帝诊治。还有一位太监自告奋勇,愿意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许希针灸的试验品。结果疗效很理想。许希将银针刺入皇帝体内,拈转一番,持续一段时间后拔针,再辅以药膳,数日后,病危20多天的宋仁宗康复痊愈,能够“御正殿,复常膳”了。
淮南市东方医院扁鹊塑像 周强/摄
灵应侯建庙
许希治好皇帝重病,事后当然得到封赏升迁:封赏得到的物件是绯衣(五品以上官员的红色官服)、银鱼(能够证明官员身份的佩戴饰件)、器币(金银钱币以及其它实物);升迁则是将许希由从九品的翰林医学擢拔为从七品的“翰林医官”。
许希在朝堂接受了宋仁宗的赏赐之后,先叩谢皇帝的皇恩浩荡,然后朝西面虔诚再拜。宋仁宗问他西向叩拜的是哪一方神灵,许希回答说:“扁鹊是我的师父。治愈皇上的疾病并非是我的功劳,而是师父的恩赐,我现在得到封赏,怎么敢忘记自己的师父呢?”许希还乘机向皇上请求,将皇上所赐的钱财用来为扁鹊建一座庙,得到宋仁宗的同意。
扁鹊是战国名医,精通内科、妇科、五官科和小儿科,创造切脉医术,被尊为中国“医圣”。按照皇帝的敕令,许希捐出皇帝赏赐的钱财,有司在东京城西隅择地,扁鹊庙很快建成,扁鹊还被宋仁宗钦封为“灵应侯”(此为《方技传》的说法,而《文苑传》说法则是封“神应侯”)。后来经过不断扩建,开封扁鹊庙更加壮观,远近学医者就像朝圣一样,纷纷前往扁鹊庙朝拜,朝廷干脆将太医局就设在庙宇旁边,许希的官职也由从七品的“翰林医官”提升为正五品的殿中省“尚药奉御”,直接在皇帝身边服务。
许希去世后,借助官方的推动,其遗著《神应针经要诀》在世间得到广泛流传。
许希籍贯考
许希的籍贯本是下蔡,地地道道的安徽人,而《宋史·方技传下》却说“许希,开封人,以医为业”,百度受其影响,也说许希是“河南开封人”。《宋史》于元代成书,《方技传》和《文苑传》中都有许希的故事,早于《宋史》的北宋颜太初《许希诗》和南宋张杲《医术》亦有记载,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史料,将许希的安徽籍贯予以还原。
颜太初,字醇之,是孔子弟子颜回的第47世孙,“少博学,有隽才,慷慨好义,喜为诗”,号“凫绎处士”,曾作《凫绎先生集》。《全宋文》收录有司马光《颜太初杂文序》,可见颜太初在当时的北宋文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文苑传》专门说到颜太初为许希作诗之事:许希“以针愈仁宗疾”并为扁鹊“立祠城西”后,“太初作《许希诗》”。
从清代厉鹗编纂的《宋诗纪事》,能够读到《许希诗》原作。该诗是五言叙事长诗,全诗360字,诗前另有170字的序文。序文说:“针工许希,下蔡人,住梁门西市三十年。及天圣中,皇躬遗裕,有内戚达其姓名,上召见,三进针而疾平……”正文中也介绍了许希的下蔡原籍和在东京的从医经历:“独有许希者,蕴蓄何瑰奇。始自下蔡来,所处尤喧卑。西市三十年,汩汩无人知。一朝仗至艺,骤登文石墀”,接下来的诗句就是重述许希故事并抒发作者感慨。
那么许希到底是开封人还是下蔡人呢?笔者以为,颜太初曾官至“南京国子监说书”,南京应天府是北宋陪都,今地为河南商丘市,南宋时地归金朝;司马光去世于元祐元年(1086年),他为颜太初作品写序,可以确定颜太初是北宋人。《许希诗》成诗要比《宋史》成书早约300年,《许希诗》是当代人写当时事,而《宋史》是后代人写前朝事,所以《许希诗》的说法更为真实可信,北宋名医许希应该是位安徽人。 (周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