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历史,跟绝大多数的区域史一样,大多来自于家族史、村落史、地方志和人物志传;还有的,就是一些传说和神话。早期的神话和传说,如犁铧划开坚硬的土地,既渗入了人类的气息,也弥补了事件的空白,造就了历史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虚玄性。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黄山脚下的新安郡改名为歙州。《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这里的“歙”,有收敛的意思。此次改名,字面意思有责令此地“收敛”,步入开化之意。歙州最初领海宁、黝(宋以后称黟)、歙县,治所在海宁。到了开皇十八年(598),歙州又改回为新安郡,郡治在休宁县万岁山,即现在的万安古城岩。到了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辖歙、休宁、黝、北野、婺源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歙州。大历五年,歙州辖歙、休宁、黝、绩溪、婺源、祁门县。在不长的时间里,歙州频频改名,屡换府郡。
歙州版“赵氏孤儿”
地方的小历史跟山外的大历史是分不开的,大历史决定小历史;至于人物,因为依附于大事件小事件经常被忽略,往往莫衷一是真假难辨难以厘清。唐末歙州婺源,就曾产生了一支“明经胡”,相伴生的,还有一个“赵氏孤儿”的故事——徽州《胡氏族谱》记载:黟县西递大族胡姓原本是唐代皇族的后裔,公元904年,唐昭宗李晔受梁王朱温的威逼,仓皇离开长安。向东逃至河南陕州时,皇后何氏生下一个男孩。李晔深知此去洛阳凶多吉少,命何氏将婴儿用帝王衣服包裹起来,设法藏匿民间。歙州婺源人胡清正在陕州做官,为了保存李氏骨血,毅然带着幼年皇子悄悄潜回家乡。李晔到洛阳三年后,朱温篡位,自立梁朝,李晔一家全部被杀,唯有先前脱离虎口的皇子幸免。在婺源的胡清将太子改姓胡,取名为昌翼,意思是吉祥平安地飞离虎口。
公元925年,精通经义的胡昌翼参加朝廷明经科举,高中进士。已入暮年的胡清将他的身世告诉了他,胡昌翼知晓身世后,毅然放弃仕途,自此隐居于婺源考水,“倡明经学,为世儒宗”,一直到宋咸平二年(999年)才谢世,享年九十六岁。自此之后,徽州的胡姓当中出现了很重要的一支,徽州当地称为“明经胡”“李改胡”或“假胡”,以区别于当地根深蒂固的胡姓。虽然姓氏不改,可是这一支胡姓也不忘自身“李改胡”的历史,宋元丰年间,胡昌翼五世孙由婺源迁到了西递安居,大兴土木,建筑祠堂,供奉西递胡氏第一世祖胡昌翼灵牌,也悬挂着唐太宗的画像,现今黟县西递胡姓祠堂“追慕堂”仍遗留如此风俗。
徽州“李改胡”一脉,曾出现了两个很重要的人物,一个是清末“红顶巨贾”胡雪岩;另一个就是出生于上庄的新文化运动领袖、学者胡适。
每一个家族的历史,都跟徽州的溪水河流一样,或深或浅或明或暗,藏匿着某种秘密。徽州一直有“徽州八大姓”和“新安十五姓”的说法,“八大姓”是指程、汪、吴、黄、胡、王、李、方诸大姓,倘若再加上洪、余、鲍、戴、曹、江、孙诸姓,则称为“新安十五姓”。这些姓氏的族谱上都记载自己的老家在中原,其中方、汪、程等姓氏在汉代迁入,邵、余、鲍、金四姓在西晋迁入,黄、叶、戴等姓氏在东晋迁入。此后的唐末五代十国以及两宋分野之际,更有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徽州的“内在纹理”
宣和二年(1120)十月,已做了20年大宋皇帝的赵佶踌躇满志。时年38岁的赵佶对于复兴新法的热情已经减弱,只想着绘画诗词艺术的精进,沉耽于道教的信仰和实践。这个时候,南方传来紧急奏折:在众山环绕的新安江边,有一个名叫方腊的漆园主以摩尼教为旗帜造反。北宋末年,各地常有一些骚动和造反,主要是“王安石变法”断断续续的后果。对于此类奏折,赵佶并没有太在意,虽然从未去过南方,可是赵佶对南方的诸多基本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对于摩尼教也有所风闻,知道是那些搞海外贸易的西域人传入的,总体上跟拜火教、景教等外来宗教区别不大。
方腊起兵造反的原因,以及摩尼教的相关情况,诸多历史书籍一直含混不清。《宋史》曾提及:“唐永徽中,睦州女子陈硕真反,自称文佳皇帝,故其地相传有天子基、万年楼,腊益得凭籍以自信。”《宋史》说方腊是睦州青溪人,也就是现在浙江省淳安县人;也有学者以为方腊原籍歙县罗田马岭,是方腊祖父一辈从徽州迁徙过去的。一百回本《水浒传》说方腊原本是歙州的山中樵夫,有一次去溪边洗手,照见自己头戴平天冠,身穿衮龙袍,别人告知这是真命天子显灵,于是便造反了。近代有研究者以为,方腊属于江南地主集团中的一员,暗地里从事海商生意,在跟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的海上贸易中接触到摩尼教,于是以之为旗帜揭竿而起。
方腊起事后,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睦、歙、杭、处、衢、婺等州县,总共拥兵数十万。这支带有诡异色彩的山林之军如夏季风一样席卷了东南一带。《宋史》还记载说,方腊农民军“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无弓矢、介胄,唯以鬼神诡秘事相扇訹”。方腊造反,让寂静僻远的徽州和睦州吸引了天下人的目光。这个时候,正是宋和金准备实施联合攻辽之时,由于事发紧急,宣和三年初,赵佶不得不将准备跟金国联合北上征讨辽国的童贯部十五万大军调动南下,任命童贯为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镇压方腊造反。
施耐庵一百回本《水浒传》描述了宋江招安后也参加了这场围剿,并担任了先锋,可在《宋史》中并未提及。在大宋正规军的攻击下,方腊控制的州县相继失陷。春天到来之际,方腊率部退守淳安县帮源洞,与官军决战,所率七万人皆战死,方腊为时任裨将的大宋名将韩世忠捕获。《宋史》叙述文字冷静得出奇:“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寥寥三十多个字的背后,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宣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121年,方腊所部被全部剿灭,方腊被押解至汴京处决。
宋徽宗在得到童贯的捷报后,先是异常兴奋,随后陷入沉思。当年四月二十七日,赵佶在紫宸殿颁布敕令:改歙州为徽州,改睦州为严州。将“徽”和“严”放在一起,会更清楚地理解此次改名的初衷,这是朝廷对两州发出警示,要求从头开始严加管束。“严”是严加管理,“徽”的意思也一样。《说文》解释“徽”的篆文字形由“彳”、头发的示意图、“攴”三部分构成;“攴”的意思是轻轻地敲打,有轻微提醒之义。综合意思是要求人们出门之时,必须在头上缠上有家族标志的头巾。可以延伸为用三股绳索,对人的行为进行“束缚捆绑”。“歙”字本来就有“收敛”的意思,此番将“歙”改为“徽”,由“收敛”到“羁缚”,力度更大。显然,赵佶对于两州出现如此浩大的事件是不满意的,要求此后严厉治理,加强束缚。
歙州改名为徽州的五年后,也就是靖康元年,汴京城破,上皇赵佶与儿子钦宗被俘。金天会十三年(1135),赵佶死于北国寒地,时年五十四岁。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签订和平协议,赵佶遗骸被运回。宋高宗赵构亲自主持葬礼,将父亲赵佶遗骸葬于绍兴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谥号“圣文仁德显孝皇帝”。《谥法》对“徽”的解释为:元德充美曰徽。解释出自《尔雅·释诂》,本义为“善”,也可以解释“佳好”的意思。此字用在赵佶身上,大有深意,既寓意赵佶热爱艺术,为人处世有善意,也暗藏束缚,意指宋徽宗被金人挟持北上。内在纹理悲凉惨痛耻辱,让人一言难尽。 (赵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