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多次在呈交朝廷的奏折中提到一位擅长救灾的地方官员王用宾,并对其评价颇高,称其“公事奋勤,性情质直”。
王用宾(?-1850年),字礼之,怀宁县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中戊寅恩科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进士。授官江苏沭阳县知县,不久调江苏仪征任知县。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江苏巡抚林则徐保荐,任江苏海州知州。不久,林则徐与两江总督陶澍又奏请道光“海州知州王用宾,明爽勤干,堪以委署江宁府知府”。道光批准王用宾代理江宁府知府。后来,王用宾调至福建漳州府任知府,刚工作两个月因母亲去世丁忧回籍。守丧结束后,王用宾被任命为台湾府知府,就在他准备上任之时,突然接到圣旨,改任江西吉安知府。1850年,王用宾在吉安任内病逝。
熊凤霞/摄
精通水利的专家型官员
王用宾的正直、廉洁,主要表现在水利建设和救灾方面。水利工程建设涉及材料、施工、造价、验收等,容易产生腐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工程是水利工程,进入明清时代,黄河、淮河、永定河、京杭大运河等河道关系重大,河工被列为四项全国性重大政务(“大政”)——河(河工)、漕(漕运)、盐(盐务)、关(税关)——之首。清代民间有一个说法:“文官吃草,武官吃土”。其意思是,文官在其主管采购治河用的埽工物料(草)时虚报工程用料套取经费;负责筑堤、打坝施工的武官用虚报土石方(土)等作弊手段以获得工程款。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的当年,知名学者魏源说,“南河、东河数十百冗员,数百万(两银子)冗费”,可见很多经费被浪费。
尽管搞水利是个“高风险”的职业,但必须有人去做、去抓,所以信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林则徐选择了王用宾。王用宾是个专家型的水利官员,他任职的仪征、镇江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道光十四年十一月,江苏多地因干旱造成运河水位过低影响了船只通航。王用宾做到日日查勘并不断向江苏巡抚林则徐禀报:“横闸内外挑捞之后,较量江中水面高于新挑河底三尺四寸。”“自初八以后,一连数日西风大发,江潮消落异常,以致口门露出之沙反高于江面之水,须待江潮再涨,帮船始能进闸。”
京杭大运河是否畅通关系到国家的漕运,可是不少地段河床露出,甚至出现断流,船只无法航行,形势严峻。王用宾下令,将下游闸座先行下板,用来拦河蓄水,又选择重要地段,组织人筑起数座大坝,派水利专家测量浅阻的河道,招集民工用铁簸箕扒开河道上的沙石,雇用工匠将横闸口门外的十五丈余宽拦沙带铲凿掉,使得内外水势相通。接着,他下令于江口另筑软体坝,取势迎接潮水入河。他认为,无论昼夜一旦出现东风,就督促装军粮的船乘潮进闸。林则徐从巡抚衙门赶到救灾第一线,与王用宾等人研讨出了一套方案:自横闸以下至张官渡各段闸坝,互相启闭,层层套蓄,不使底水泄枯,是以进闸之船得以接续南下。
王用宾说:“该河浅涩,应须大挑,工段尤觉绵长,若将空船截留坝外,等候挑工完竣,为日既久,恐致修舱稽迟,自应斟酌变通,期于两得。”林则徐于是与镇江道府酌商,他说:“将横闸以上至京口运河一时未经行船之处,即先勘估开挑,其横闸以下河道,仍留与帮船行走,俟回空过竣,接续兴工,庶催漕挑河两无贻误。”王用宾派人察看风向,将江、浙各帮船提至横闸对口之小沙头港处停泊,一遇涨潮风顺,即行催令进闸。
就在王用宾竭力挽回水势之时,忽然雨雪纷飞,北风怒号。王用宾以为天降雨雪,运河水涨运粮船可以通行,不必再雇夫役拉船过浅滩。谁知事与愿违,运河水位虽然提升了,但是雪后气温大降,运河冰冻厚度有一尺多,船只愈加不能通行了。运粮船冻在河中,军船上一些水手借口粮食吃尽,向店铺强赊强买。王用宾只得多雇敲冰船只,日夜开凿,在两日内将经行河道全部凿通。遇有闹事水手,就近严办,终于让二千多号回空粮船完全通行。
抗洪救灾上阵杀敌的实干家
林则徐任江苏巡抚五年,在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有成绩,而他深知成绩的取得无不得益于地方领导如王用宾等的“实干”精神。林则徐奏请皇上“署镇江府知府事海州直隶州知州王用宾,本系保举案内曾经引见之员,此次督催回空并大挑徒阳运河事宜,奏明令其一手经理,实能始终出力,应请赏加知府衔”。(《林则徐集·奏稿》)
在林则徐1832年调任江苏巡抚之前,王用宾在抗洪救灾方面就已政绩突出。道光十一年(1831年),从五月开始雨就下个不停,到了六月更是一场暴雨连着一场暴雨,江水大涨,向内河倒灌,冲毁了很多民房,淹没了无数庄稼。王用宾在投身救灾的同时,积极捐款捐物,“用宾捐廉以倡,驾舟设棚为粥以赈之。水落,令速归井里,然后查明抚恤。大书户口于屋壁,毫发无所冒滥。及春,筹给牛种以资耕作。凡狱讼按期亲坐堂上,阅其呈词,立传讯,断无稍稽留情,涉牵连者置不问,仪民爱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焉。”
《道光朝实录》中写道“王用宾前在沭阳任内,勤于缉捕,自系能事之员”。原来,有人告密,两淮巨枭黄玉林违犯国家禁令,在仪征贩卖私盐。朝廷得知这一情况后,就要求刚刚调到仪征任知县的王用宾发挥在沭阳当知县时“勤于缉捕”的长处,尽快办案。王用宾虽然初来乍到,但对情况很了解,盐在产地价格甚为低廉,但因场盐运到各口岸,中间须经淮安西北掣验改捆,“各项工人赖此衣食,工坐日增,浮费与之俱增,成本因之较重。每引成本多达十余项,至淮北岸埠‘坐不偿本,故官(盐)不敌私(盐)’。”王用宾意识到,此事处理不当,必然引发群体性事件,于是他上书要求改革盐运,取消一切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陈规陋习,其中最重要的是食盐运输中的“改道不改捆”,“裁浮费以纾商而裕课”。
鸦片战争爆发后,王用宾与林则徐都直接参与了战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林则徐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他立即保荐王用宾任海州知州。1842年4月,英军先后侵占浙江东部数城,道光帝十分震惊,下旨调兵反攻,其中一路是从海上反击舟山之敌。指挥海上反击战的主将是海州知州王用宾,先锋是在定海牺牲的总兵郑国鸿之子郑鼎臣。 (何诚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