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 我国拥有一支庞大的种业科研队伍,有7000多家种子企业,但我们却有很多的行业发展受限于优良品种的缺乏,还有很多的本土生物种质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利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马传喜继续把关注重点放在种业科研创新上,他建议,要促进种业创新要素顺畅流动, 调动种业企业投入育种研发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马传喜。
马传喜表示, 要加大高校、科研机构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强化政府扶持鼓励,不断畅通种业创新要素流动,促进良种技术发展,努力让“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让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马传喜说,要加快种业内部的并购与重组,促进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或复合型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化种业市场竞争环境,推进与育种单位和品种经营单位相对独立的品种测试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防止竞争过度和无序竞争。
同时,还要鼓励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或专业技术公司,推动种子产业竞争由控制种子生产向新品种研发、再向构建育种技术专利或种质资源优势方向转变。并优化育种技术应用和新品种经营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
“我们还要支持鼓励企业投资开发更易于产权保护或利润率较高的杂交品种和地方特色品种,鼓励种业企业针对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实施‘种子+农产品’产业一体模式,培育加工专用品种,延长产业链,提高种业综合效益。”
此外,马传喜还建议, 赋予公立研究机构育种科研人员更大的成果处置权和所有权,并进一步激发科企合作的潜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文/图
编辑 张大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