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岛到红海 高洪雷新作讲述海上丝路大历史

大皖新闻讯 知名纪实文学作家、《另一半中国史》作者高洪雷的全新力作《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继《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之后,作者又一关注“丝路”主题的重要作品。

高洪雷将目光从陆地转移到海上,面朝大海,爬梳史料、合理畅想,书写海上丝绸之路。该书选取了亚欧非三大洲15个重要路标,书写季风潮汐中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以贯穿古今的视野打量海上丝路的形成过程和辐射形态,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扎实的历史书写和多彩的文明图景。

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书中首次把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开辟的连接中国、中亚和印度的古老商路,称为“丝绸之路”。1968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根据中国陶瓷的海上运输和贸易分布,首次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2020年,高洪雷编写出版了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后,就马不停蹄开始构思、策划这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纪实文学。

历经三年多的时间,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史料收集考证、实地采风、人物访谈等工作,最终选择以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琅邪(今青岛)为开篇,通过15个港口、海峡或海域,力图还原那条危险与鲜花并存、掠夺与贡献俱在、野蛮与文明共生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读者奉献了一部中国人自己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历史。

除了青岛之外,书中主要书写的重要路标还包括:扬州、太仓、宁波、泉州、广州、徐闻与合浦、巴士拉,占城(今越南南部地区)、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红海。另外,因为世界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一,书中涉及的国家超过50个,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另一半世界史”。

作者高洪雷一直致力于民族历史、西域历史的文学普及工作,其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长销十余年,开创性地提出了在以中原为核心的常规历史书写之外,还有站在多民族角度的“另一半中国历史”。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知名作家徐剑曾高度评价其作品:“我看高洪雷的几本书,很惊奇作者写历史的笔法和才华。尤其他的语言,美而有质,这是一个非虚构作家最可宝贵的创作优势。”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

编辑 王翠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