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个人养老金为何要缴税?专家释疑

据新华社客户端消息,最近,“个人养老金领取时需缴纳个税”的消息引发广泛讨论,许多网友好奇“个人养老金为何还要纳税?”“发工资的时候不是已经缴过税了吗?”“先免税又缴税,个人养老金到底划不划算?”

搞懂这些问题,以下三个知识点要知道!

本期科普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郭瑜

问题1:个人养老金和基本养老金,到底哪里不一样?

打个最通俗的比方,基本养老金相当于国家给的“口粮钱”,而个人养老金则是自己攒的“鸡腿钱”。

基本养老金是每月工资里扣的“基本养老保险”,由国家强制单位和个人一起缴费。等到退休之后,我们每个月都能领取一笔基本养老金,是细水长流的、最基础的保障。

个人养老金,顾名思义,是个人自愿选择的“补充选项”。相当于你在银行开设了一个“专属养老存钱罐”,每年可向个人养老金账户最高缴存1.2万元。这笔钱能买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但要等到退休或者其他特殊情况才能领取,将来可以起到补充“基本养老金”的作用。

问题2:领取个人养老金为何还要缴税?

这里面其实有个“先省后缴”的小门道,官方来说叫“EET模式”,通俗来说就是:

存钱时“先免税”:每年往个人养老金账户里存的1.2万元,可从工资里“税前扣除”,也就是说这1.2万元的工资收入不用缴纳个税,相当于“先帮你省了税钱”;

投资时“不打扰”:也就是说,当账户里的钱投资赚了,比如买基金涨了、理财分红了等等,这部分投资收益也不用缴税;

取钱时“补一点”:等退休取钱时,不管账户里有多少钱,都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税。

有人或许有疑问,为什么最后领取时还要缴税?这主要是出于一种“公平考虑”。有别于基本养老金,个人养老金属于更高程度的养老保障,这部分投资收入理应征收个税,但国家出于鼓励个人养老金发展的角度,给出递延纳税的优惠政策,且只需按最低一档的税率3%进行缴纳。同时为了避免高收入人群将个人养老金当作一种“避税工具”,有违社会公平,因而提出个人养老金每年缴存上限为1.2万元的要求。

问题3:先免税又缴税,个人养老金到底划不划算?

搞懂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算笔账就能搞清楚!拿个人月收入1万元举例,如果每年存1.2万元到个人养老金账户,这1.2万元可以从“要缴税的工资”里扣掉,假设你适用10%的税率,那么每年能省税1.2万元×10%=1200元,20年下来,能省2.4万元。假设缴存20年,按照投资年化3%来简单计算,账户中连本带利就有30万元左右,取钱时要缴3%的税,即30万元×3%=9000元。相当于“用9000元的税,换来了少缴2.4万元的税+30万元的养老储备”。

这么来看,对于中高收入群体来说,如果你想为养老多攒钱,那么从长期角度来看这“一来一回”是赚的,尤其适合想“强制存钱”“退休后过得更舒服”的普通人。

最后说两句:个人养老金不是必须买,但它是个“给未来上保险”的好工具。用现在每年最多1.2万元的小投入,帮你闷声积累小财富。这对于想“稳中求胜”的人来说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说了这么多,这些事关我们“养老钱袋子”的问题,你是不是足够了解了呢?新闻热点,我们的焦点。关注新华网,我们下期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