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当地实际,盲目决策上项目、铺摊子,造成资产闲置浪费,不仅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也是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突出问题。
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不顾当地实际条件,在缺乏人才、产业基础的情况下,2018年强行推动建设总占地面积约140亩的瑶汉养寿城文旅项目,后因资金链断裂部分项目已停工烂尾,成为“半拉子”工程,已建成的11栋建筑中有6栋闲置,利用率低、效益不佳、浪费严重,群众反映强烈。
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强调要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杜绝重大决策失误,提高投资效益,取得明显成效。然而,现实中像恭城瑶族自治县这样脱离实际、盲目决策、浪费严重的现象并非个案。少数地方仍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追求“大手笔”,无所顾忌硬干、蛮干、违规干,一些耗费大量国家资金建设的“重点工程”,变为“半拉子工程”,成了盘活无门、处置无路的“烫手山芋”,是名副其实的“政疾工程”。
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是挖地方发展陷阱,危害极深。正如网友所说,相比贪污腐败,胡乱作为造成的损失浪费,其实更为可怕。这类工程项目往往重面子轻里子,导致本应用于民生改善和产业升级的资金被挤占,既寒了百姓的心,也极大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不尊重客观规律、违规任性的“政疾工程”为何屡禁不止?根源在于个别干部政绩观扭曲,沉溺于“做秀”而不是“做事”,迷恋于“造势一时”而不是“造福一方”。有的地方对干部考核“唯GDP论”,也进一步助长了对工作表面“开花”的功利化追求。另外,缺乏终身追责、追责不到位,事前“拍脑袋”决策、事中“拍胸脯”保证、事后“拍屁股”走人,也是重要原因。
重大项目决策往往涉及公共资源分配、社会利益调整等重大事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资金大量流向只开花不结果的“短命项目”,用于民生实事的投入自然就少了。越是推进重点工作,越要注重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选准选好项目,确保投资精准发力、求绩问效。
财政资金,必当用之于民、造福于民,必须管好用好,都应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处。各级干部应充分认识政绩观错位的严重危害,时刻揽镜自照、自警自省,及时纠偏纠错,牢固树立为民造福的正确政绩观,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围绕政策制定、决策程序、审批监管等关键权力,强化监督约束,才能压缩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空间。防治低效无效投资,要从全链条加强管理。建立地方项目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坚决封住地方违规举债的口子,加强项目实施过程跟踪,对低效无效、前景暗淡的项目及时削减支出、果断“止损”,避免项目一批了之、资金一拨了之。
扭转片面考核导向,将民生改善、债务风险防控、生态可持续性等关键指标摆在更重要位置,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把群众的“好差评”作为干部的“正衣镜”、政绩的“度量衡”,让实干者被“看见”,让虚浮者“吃瘪”,营造唯实、唯真的良好风气。
俗话说,“谁的锅必须谁背”。完善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制度,只要胡乱作为就不能免责,调走了不行,退休了不行,辞职了也不行,该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并且一查到底,终身追究。这样,就能倒逼领导干部减少短线思维、草率决策,防止“权力任性”,提高决策质量。
莫让“政疾工程”毁政绩,须坚决防止“大手笔”投资、“半拉子”收尾,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才能更好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以高质量发展赢得美好未来。
(安徽时评微信公众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