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美国战略摇摆、全球产业重构等多重压力下,德国、法国与英国的外交互动近期迎来罕见“蜜月期”。继德国总理默茨与英国首相斯塔默上周签署《肯辛顿条约》后,法国总统马克龙于当地时间7月23日对德国展开正式国事访问。
欧洲三大国重新靠拢,似乎标志着“E3”模式——德法英在安全与战略层面的合作框架正在被重新激活。对德国而言,这既是战略机遇,也是协调与权衡多重利益的外交挑战。
△默茨(右)7月23日接待到访的马克龙(图片来源:法新社)
“E3”再启的战略背景:
从美欧裂痕到安全真空
德法英三边关系升温并非偶然,而是在地缘格局剧变背景下的必然反应。随着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对北约盟友的“义务豁免论”再度回潮,欧洲主要国家开始严肃面对一个现实:美国不再是无条件可靠的安全保护伞。
德国新闻电视台直言,在拜登政府尚未卸任之际,白宫对欧洲战略安全的承诺就已趋于保守,特朗普则更是明确主张“让欧洲为自己的安全负责”。
《法兰克福评论报》分析称,三国正在尝试通过“去美国化”的安全协作建立更稳定的欧洲防线。从英德签署《肯辛顿条约》,到英法推动《诺斯伍德宣言》,再到马克龙此访德国,种种迹象表明,“E3”合作已不仅限于口头支持,而开始落地于防务、技术和经济协作之中。
△德国《新闻电视台》评论文章截图
《肯辛顿条约》标志着德国自二战以来首次与英国缔结全面合作协议,涵盖安全防务、非法移民治理、经济合作与文化教育交流等多个领域。默茨形容该协议是“历史性的一天”,并表示这对于欧洲安全稳定有重要意义。而马克龙访德则进一步为德法合作添加背书。“E3”,似乎正在从大西洋东岸悄然崛起。
现实分歧:
合作热潮下的战略错位
尽管三边互动不断加快,德国媒体也分析称,这一合作“热潮”并不意味着深度战略的一致。尤其是德法之间,在多项关键议题上依然意见相左。用《南德意志报》的话来说,“默茨和马克龙可以一起微笑,但这离共同推进有效政策仍有距离。”
初期的外交热情已经消退,现实中的矛盾再次浮出水面。德国《每日新闻》也表示,“无论两国领导人多少次强调德法引擎重启,肩膀拍得再响也掩盖不了现实的分歧。”
△德国《南德意志报》评论文章截图
△德国《每日新闻》评论文章截图
首先是防务议题。作为德法联合开发的核心项目,FCAS(未来作战空中系统)近年来因主导权争议多次搁浅。法国达索公司坚持其在系统架构、技术主导上拥有决定性地位,而德国空中客车则要求“平等分担与参与”。西班牙作为第三方成员也对法国提出质疑。据《世界报》披露,法国甚至一度提出要在项目中掌控多达80%的份额,引发德西两国极大不满。达索首席执行官特拉皮耶7月22日在半年财报会上再次要求“明确领导者”,否则不排除项目终止的可能。
在7月23日的工作晚宴上,默茨与马克龙虽未对外公布细节,但德国媒体指出,FCAS的未来仍悬而未决。德国《商报》称,尽管双方在言语中仍强调“对共同安全的重视”,但“技术与预算矛盾若不解决,FCAS很可能仍将停滞至2030年代。”此外,MGCS新型陆战系统与“欧洲无人机”项目也面临类似困境——理念一致,执行却是落地艰难。
防务战略方面的落差则更为敏感。法国不排除在某些条件下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而德国则明确反对直接军事介入,主张以财政与后勤援助为主。这种战术与战略层面的认知落差,正在加剧和放大德法在欧洲一体化步调上的错位。
在全球经贸议题上,分歧同样显著。随着美国计划自8月起对欧洲商品征收高达30%的关税,欧盟内部分裂再度显现。法国主张快速而强硬的反制策略,而德国则倾向“观望谈判结果再定措施”。
默茨在与欧盟委员会及法国总统会前已交换意见,尽力避免激化摩擦。但《每日新闻》分析称,尽管两国在表态上强调协调,但“行动优先序与节奏并未真正统一”。马克龙则重申,“‘E3’必须对关税挑战发出统一回应”,不过并未提及任何具体实操。
与此同时,德国希望尽快推进与南美“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的自由贸易协定,而法国因本国农业利益强烈抵制,并以“环保与农民利益”为由力主附加条款。这种对外经济政策上的不一致,也反映了两国在产业优先序上的差异。
中东问题是德法之间新的摩擦点。法国与英国早前共同签署呼吁加沙立即停火的声明,德国则拒绝加入。对此,德国总理府解释称,该声明在起草中存在表述不平衡问题,未能充分体现对冲突起因与相关背景的全面呈现,因此选择不参与。德国政府发言人补充称,德国虽对加沙人道局势表达关切,但在外交表态上必须“符合事实逻辑”。法国则更侧重于“即时减缓人道灾难”,这种差异已在多项国际表态中体现。虽然7月23日的会晤未触及以色列问题的正面交锋,但多家德媒指出,“德法在外交基调上的微妙分歧正在加剧战略配合的不确定性。”
在能源政策方面,默茨虽然相较前任态度更为开放,但德国整体依然对核能持保留态度,尚未就政策方向作出根本转向;法国则主张“技术中立”,继续力推将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等距对待,以期争取更多欧盟层面的财政支持。这一差异还延伸至更广泛的政策领域。德国《商报》指出,德法在如何重塑欧盟经济模式的问题上态度迥异。法国倾向通过国家干预推进工业复兴,而德国则更强调市场机制与财政审慎。这种分歧不仅影响绿色转型与人工智能发展,也牵连到数字基础设施等未来核心技术领域。
2019年签署的《亚琛条约》曾提出共建欧洲数据空间与数字主权体系,但至今成效有限,一些联合项目例如“欧洲云平台”因预算争议与权责不清甚至惨遭搁浅。
德国的选择:
双边协调与三边平衡之间的拉扯
作为“E3”合作的核心之一,德国当前处于外交多重路径的交汇点。一方面,德国希望巩固与法国的“欧盟主心骨”地位;另一方面,也希望修复与英国的合作关系,弥合“脱欧”后的安全协作空白。默茨就任联邦总理以来,已完成对巴黎与伦敦的“修复式访问”,表现出强烈意图重塑德国外交主导权。
尽管7月23日默茨与马克龙联合发声强调共识,却并未安排记者提问,反映双方在多个问题上仍希望避免公开曝光矛盾。德国媒体评论称,“德法对话虽有节奏,但节拍并未完全一致”,“E3”合作若要深化,仍需处理好“法德轴心”这最为关键的一环。
从《肯辛顿条约》的签署来看,德国正在尝试打破因“脱欧”而导致的与英国关系停滞状态,推动从防务到科研的全面合作。尤其在网络安全、军事协同等方面,德英合作已有具体推进。然而,德国与英国的双边合作若缺乏法国的实质参与,难以形成真正的“战略三角”。在核武政策与对外战略中,法英已签署《诺斯伍德协定》,德国则被排除在外,使三边合作出现“能力与信任的不对称”。
同时,东欧国家,尤其是波兰,对“E3”的排他性表达不满。《世界报》指出,尽管默茨上任初期访问华沙并提议重启“魏玛三角”,但随着“E3”升温,波兰被边缘化显现。波兰不满德国实施单边边境管控,也批评德法防务合作缺乏协调。作为北约东翼前沿国家,波兰的国防开支占GDP4%,远超德法,却在“E3”中仅被纳入“E3+”扩展格式,影响力有限。
△德国《世界报》评论文章截图
未来展望:
共识构建与分歧管控并行
展望未来,“E3”合作是否能够走出象征性互动,走向实质性战略协同,仍充满悬念。当前的政治姿态固然展现出三国重塑合作框架的意愿,但从制度安排到能力建设,从战略共识到外部协调,诸多结构性难题仍未破解。
尤其在防务工业主导权、对美经贸立场、对俄威慑尺度等方面,德法英三方在政策重心、历史惯性与国内政治考量上的差异仍然较大。要想真正推动“E3”成为有效合作机制,必须在三方面同时推进:一是战略信任的重建,避免临时结盟带来的反复摇摆;二是政策议程的协调,在关键议题上明确一致优先序;三是执行机制的制度化,使三方合作不因各自政局更替而脱轨。
从默茨访英、马克龙访德,到法英协议推进,“E3”拼图貌似成形,但仍待形神一体。柏林需要在“协调者”与“推进者”之间精准拿捏,同时回应东欧国家对排他机制的担忧。若不能兼顾透明性与包容性,“E3”合作难以获得欧洲更广泛的战略认同。德国的外交领导力将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接受考验,而“E3”能否从频密互动走向机制建设,还需三方展现出真正的政治意愿与战略定力。
有分析人士警告,若“E3”对其他欧洲友邻国家不具兼容性,不能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地缘安全体系,“欧洲战略自主”将面临代表性不足与执行力缺失的双重风险。
(据央视新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