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自语】初代“喜剧之王”归来

郎朗的故事还在普及柴1和肖2,五庆班又来温故知新“霸王别姬”了,很难说把舞台演出搬上大银幕是好是坏,但是剧场演出的气口和时空感,确实因为那神奇的一束光,聚集又溶解了。电影版肯定是不如话剧版的,这个移植的过程,丢失的东西可以参考这两年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只此青绿》——直观和直观,中间支着一台电影放映机。

总不能在这把杨立新老师和黄渤比个高下——要说演技最强的还得是全程“床戏”的尹正演的金啸天——送包子送成了霸王,还给自己送出了艳遇。黄渤确实喜感更强,但是不得不说,放大的喜剧色彩和放大的床戏“吊嗓”和“压腿”,恰恰是在电影院里可能给陈佩斯老师带来减分的项目。

要我说《戏台》里的陈佩斯很像《长安的荔枝》里的大鹏,基本是“去滑稽戏”的表演状态,这种以讽刺和逻辑冲突为卖点的幽默,很明确地表达着喜剧创作的高级。作为陈强老师的儿子,陈佩斯的《瞧这一家子》、《二子开店》、《父子老爷车》等等都还有闹剧和滑稽的影子,包括春晚上的那些作品,《戏台》的喜剧素质,起码是对标《主角与配角》的,简言之,是有文本的。没什么恶俗的段子,我印象里甚至没有什么谐音梗。

同样的好在,也没太多输出。

如果没有看过话剧版《戏台》,看一场电影版《戏台》,起码在这个暑期档不会有吃亏上当的感觉,本子的基本面在那里,总体上肯定是8分以上的品相——话剧版豆瓣9.0分。老实讲,演员都是好演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没有任人唯亲,亲儿子陈大愚的使用是恰如其分的。陈佩斯的故事确实励志,在春晚最红的时候还是“春晚斗士”,深耕话剧舞台华丽丽转型,都是加分项,谈论喜剧的腔调是往“一代宗师”的方向努力的。

电影版总体是“飘”了一些,肯定不到浮夸,其实还是话剧,也就多了列火车,多了门大炮,多了一条街道,这方面,开心麻花的电影颇有心得。但是陈老师躲不过去的一个指摘就是吊嗓和压腿,一个他肯定想不到的“物化女性”的话题。才没有人管你的时代背景是大帅林立的老北京,就只问你为什么要让思玥这个角色如此如此,那般那般。

话剧也有床戏,但电影院的观众可就多了去了。

你瞅瞅豆瓣的差评因素,基本都是尖叫声和床腿晃荡声带来的不满情绪。很明显的一个潜台词是:陈老爷子从二子变成了北京喜剧的爷,但是老人家明显也跟不上趟了。陈老师可能也是社会活动少,没怎么看今年的喜单以及脱口秀和他的朋友们。(蒋楠楠)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