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根据《安徽省药品安全状况白皮书》,2016年度安徽省共有药品生产企业342家,亳州市151家,占全省的44.15%; 全省共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75家,亳州有141家,占比80.57%,占全国总数1148 家的12.28%。亳州市共有药品批发企业73家,占全省批发企业总数445家的16.40%。其中,中国(亳州) 中药材交易中心作为国内上市品种最多、交易量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280亿元。目前,亳州正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中药产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到2020年实现中药产业“双千亿”发展目标,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现代化的中药提取设备。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形成体系
日前,记者来到亳州市汉广中药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加工基地,公司相关负责人张雨尧介绍,中药材产地加工是中药材生产与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障中药质量的重要环节。汉广公司自 2011 年成立以来,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以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加工生产为根本,以“为用户提供优质稳定的中药原料”为宗旨,提出了“道地药材 绿色加工”为理念的行动纲领,致力于“让天下人吃上放心中药”。
据了解,2015 年9月,汉广中药科技在亳州建立全国第一家“产地初加工基地”,利用汉广集团自主研发的先进专用的加工设备生产加工有品质保证的中药材,结合追溯传感器实现中药材的可追溯。
经过2年多的实际运营,目前亳州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已经完成对亳州地产药材如白芍、白芷、知母、丹皮等10余个品种的初加工工艺研究,并完成工业化批量生产,辐射周围十九里镇、十八里镇、五马镇、观堂镇、大洋镇、沙土镇等二十余个乡镇,年总产能达到5000 吨以上,带动周边百余人就业,带动周边十余个品种的种植。
亳州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创新的“采收销售”模式跨越所有中间环节,使得优质中药材直接进入下游用药企业,形成“同等价格质量最优,同等质量价格最优”的产品特性。预计到2020年,汉广中药科技以“近百家基地群联合营销模式”为基础,创造出集中仓储、集中调配、集中销售等多样灵活的营销方式,真正做到从根源到销售的直线经营,颠覆产业现状。
目前在全国道地药材产地已有不同规模共 30余家产地加工基地(安徽有亳州和涡阳)完成建设并投入生产。2017 年,天士力控股集团正式入股汉广公司,在年底前将共同在全国道地中药材主产区建立60家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厂,进一步完善中药材的趁鲜加工技术,建立全品类的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体系和标准,开发与中药材种植、加工及仓储相关的各项新技术、新产品,共同建立、健全中药材全产业链溯源体系。
中药基地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亳州市抢抓被列为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历史机遇,综合发挥多种政策叠加优势,强力推动产业聚集发展。2016 年,基地完成工业总产值288.1亿元、增长26.2%; 实现税收7.9 亿元、增长40.2%;药业行业实现进出口额2.1亿美元、增长18.8%,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1.2%;今年1~8月份全市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值207 亿元,增长26.4%。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累计达200家、其中通过GMP认证企业167家,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衍生产业和中药服务业的现代中药科技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持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67家药业生产企业增加了口服饮片生产线,中药饮片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太安堂(亳州)药业、珍宝岛药业等建立数字化提取生产线,中药自动化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获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建设后,亳州市立即出台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工作方案,组织九方制药、九洲方圆药业、沈阳红药(亳州) 集团等12家企业申报并开展中药配方颗粒临床试点研究工作,目前,省局已验收批准5 家。扎实推进中药产业“369”行动计划,着力建设有形市场,形成康美(亳州)华佗中药城、太安堂广场、昌升鲜活中药城、珍宝岛电商物流中心、九州通物流园区、时代医药城等6个中药材市场,去年实现交易额243 亿元,约占全国的1/3。
以药通网、药博商城、珍宝岛珍药材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积极推动中医药网络市场建设。实施中药材期货交易所项目,捕捉中药期货的发展趋势,探索建设中药材大宗及期货交易市场。规范中药材种植,2016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13万亩,约占全国的10%、全省的60%,其中规范化种植31.9 万亩。
2016年,基地共签约药业项目76个、计划总投资300亿元,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14个、全球500强企业3家、全国百强企业10家。投资58亿元的长白山制药、40亿元的恩度现代中药及食品深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今年以来签约药业项目156个、计划总投资352.3亿元。
研发创新竞争实力逐步提高
亳州市积极利用集聚发展基地优惠政策,带动各方资源向中成药和提取项目倾斜,加强自主创新,支持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中药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建设基地为重点,实施现代中药科技重大专项,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中药材自选超市。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中药类工程研究中心2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个、高新技术企业24 家,国家级中药材检测中心已经试运行。2016年,全市药业企业申请涉药专利569 件,授权发明涉药专利78件。
全市现有药品批准文号320多个、常年新药及中药保护品种10多个。在此基础上,出台《关于促进药品技术转让、研发和培育的扶持政策的通知》,设立首批10 亿元的药品技术转让和研发专项基金,鼓励、支持企业药品技术转让,目前有568个药品批文待转,省局已认定并受理品种147个。新增九方制药葛酮通络胶囊、华佗国药救心丸2个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济人药业疏风解毒胶囊单品种销售额突破5亿元。九方制药牡荆素填补了全省中药一类新药的空白,北京皇岛(亳州)公司海藻多糖植物空心胶囊填补了全省此类产品生产空白,有2个项目获2016年度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集聚发展基地在研新药品种13个。
亳州市以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积极培养本地人才,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加快科研团队建设,目前全市共有中药类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工作站5家,“亳州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服务基地”获人社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人才支撑。同时,借助举办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以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为契机,以中华药博园、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世界药谷、国家中药农业公园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快培育壮大相关特色产业,形成中药产业、文化旅游、养生保健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严格监管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亳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彭殿伟局长向记者介绍,“2015年9月份,省政府把安徽省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放在亳州,是我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今年初的省人代会期间,李国英同志对亳州提出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的工作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双千亿’目标。背负着党委、政府的殷切嘱托和全市640万人民的美好愿景,如何以监管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作为亳州市药品监督主管部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彭局长介绍,2016年,亳州市食药监局对全市136家获证药品生产企业,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的方式,对企业开展飞行检查。共飞行检查136家,收回暂扣GMP证书15份,对22家药品生产企业法人、生产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进行约谈。2016年亳州市共接到省局转办的外地抽检的药品不合格报告书1495份,与2015年同比减少18%,以从严执法促产业规范取得明显成效。
2017 年,为了更加科学分配监管力量,提高监管的靶向性,进一步创新监管方法,实行“风险分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根据上年度监督检查、抽样检测、投诉举报和案件办理情况等风险因素,将监管对象分为一般、中等、较高和高4个风险等级,不同风险等级实行不同程度的监管,年监督检查高风险企业不少于4次,较高风险企业不少于3次,中等风险企业不少于2次,一般风险企业不少于1次。在飞行检查中,融入“双随机一公开”,随机抽取企业和检查员,并将飞检结果及时公开。截至目前,已对52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飞行检查,共收回药品GMP证书7张。
近年来,亳州市着力于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积极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投诉举报平台建设,食药安全投诉举报由过去主要靠各地食药监部门的协查转办,发展成现在的以民众主导的“12331”投诉举报热线为主、各种渠道共同发力。2016年,亳州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共接收药品类投诉举报信息103件,2017年截至目前,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已受理药品类投诉举报215件,规定时限内查办回复率100%。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姚凯 摄影报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