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老听到一句话,叫“听人劝,吃饱饭”。听上去很有道理,一个人视角有限、认知有限,多听听旁人意见,博取众家之长,才能让自己更全面。
但如今复盘我的人生,发现我所以过得还行,就是因为很多事没听劝。我甚至想弄个匾额挂屋里,上书三个大字:“不听劝”。
这并不是我天生反骨,而是再怎样的金玉良言,都有局限性,适应不了瞬息万变的世界和你自身。按自己的选择过一生,才是稳定而无悔的,因为它能激发内在的活力。
许多年前,我从家乡考入省城一家报社。临行前,我在小区里碰到一位阿姨,她差不多算是看着我长大的,从我爸妈那里知道我就要远行的消息。她拉着我的手,苦口婆心,劝我不要背井离乡。
她说,孩子,你傻啊。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你在家里有难处,你爸妈还可以帮你,到外面你靠谁?再说你将来总是要嫁人,离得近的话,婆家对你不好,你弟弟还可以帮你出头,太远了就只能任婆家欺负。你阿姨我,就是现成的教训啊。
她吐露的都是肺腑之言,她是外地人,在这里工作、成家,这些年来很受了些婆家的气。但是她的经验教训不能完全复制到我身上。
她是将我当成我父母的女儿,我弟弟的姐姐,以及一个品行难以判断的男人的妻子来看的,忽略了我首先是个独立个体,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小宇宙。如果没有遇到信得过的人,我不一定要结婚,在大一点的城市,没什么亲戚邻居,应该更容易实现“不结婚自由”。
我于是笑了笑,和她道别,第二天坐火车离开家乡。
一开始生存与生活都很不易,像阿姨说的,没有人罩着我了。
我自己去租房子,找合租伙伴,置办简陋的家当。预算有限,我租了个破旧的回迁房,房型奇怪,晚上回来门口伸手不见五指,时不时还有小强出没。有天半夜被人“咚咚咚”地敲门,我心惊胆战地问了半天,后来确认是查暂住证的。
工作也不顺利,一开始被分到时政部当记者,我人生地不熟,要满世界跑口子抓新闻。接连两个月完不成任务,面临末位淘汰的危险……
但还是都过来了,我从各种艰难险阻中穿越过来,解锁了一个又一个生存技巧,也脱离了那个总是惶恐不安的自己。我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潜力,未知世界不再恐怖,反而激发了我的探索欲。
我也喜欢那种异乡人的感觉,它确实让我没有那么强烈的归属感,但归属感并非刚需,自由才是。在这里,没有人情往来,也不用顾忌亲戚朋友怎么说,走在谁也不认识我的大街上,我常常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有时会想起阿姨的那番劝告,甚至有一种后怕,如果我听她的劝留在小城,那就是平行空间里约略加强版的她。
不是说留在家乡就不好,我在家乡的亲朋好友大多过得很惬意。但是,如果我是因为听劝留下来的,这会让我逐步软弱化。可以想象,很快就会有更多人来劝我,劝我相亲,劝我接受不喜欢的某个人,劝我生孩子,然后说不定还会劝我生二胎。一次听劝,终生被劝,能不慎乎?
人生应该是一个自己送自己的礼物,当然要选自己喜欢的那一款。不要听和你不同的人描述未知之地。她的异乡未必就是你的异乡,社会在变化中,环境也会变。
另外,你自身也可能有变化。人家劝你,是以此时的你为参考条件,但旁观者不一定清,你有几斤几两自己最知道,对自我发展也会有更清晰的考量。
做了一阵子记者,我算是安顿下来了,还是觉得非我所长。正好报社要办副刊,我申请去做副刊编辑。
老同事好言相劝,说:“做记者才有可能出作品,获奖,有影响力,上升空间也更大。你去做编辑,现在是年轻编辑,将来是个老编辑,白发苍苍地守着同一张书桌,一眼望到头。”
老同事这个话,也是他多年经验使然,但是,我和他是不同的,我的现在和未来也是不同的。
老同事是个名记者,用现在的话说,他是ENTJ(天生领导者)型人格。不管怎样复杂的情况,他都能迅速控场,获得他想要的信息,写出雄文佳作,江湖上有许多他的传说。
我正好相反,我要在确定对方友善的情况下,才能打开自我。有时候碰到那种很难对付的采访对象,要做很多心理建设,才能硬着头皮上前,整个过程都是失调紊乱的。
我肯定当不了一名好记者。如果只是追求做记者的价值感而勉为其难,不免背离初衷。我的优点是爱读书,坐得住,当编辑就很合适。
我再次做了那个不听劝的人,做了副刊编辑。坐在办公室里,打开那一篇篇来稿,我常常会进入忘我之境,仿佛在观看有声有色的生活。想到在我不知道的角落里,那么多人,以赤诚之心爱着这世界,就会默默感动起来。
我精心编辑手中的稿件,有错别字也没关系,有情感有质感就行。我和一些作者成了朋友,关注他们(主要是她们)人生的变化。
副刊编辑相对静态的生活,也让我心思也静下来,延伸到无穷远。做编辑的第五年,我出了第一本书,之后又出了十多本书。出书,写专栏,讲课成了我的副业,生活并没有局限在一张油漆斑驳的书桌旁。
但我的社交圈也没有扩大。好心的朋友劝我多和同行往来,多参加会议和饭局,从雅里说是能与同好多交流,从俗里说是可以多刷刷存在感。
这个问题,我还真细想过。我社交能力一般,耐心有限,体力也不是特别好,若不能善始善终,说不定更得罪别人。不如江湖相望,在文字里进行交流。对于我敬慕的人,我尤其习惯保持距离,反正人家的书又不难买到。
至于说刷存在感,像我这种务实的人,会盘算,存在感能换成真金白银吗?就算从现实利益想,是不是放弃这种虚浮的存在感,好好写稿收益更大?
和现实保持小小距离,有自知,不依赖,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就是我心中的良好生态。有这些做支撑,随世界怎么变,都能无畏而有动力。
做到这一切的关键,就是“不听劝”。如今,随着年龄增长,我是越来越不听劝了。
我不相信“什么年龄就做什么事”。年龄增长,并不妨碍我们和外部环境链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无龄化生活,全年龄段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管几岁,快乐万岁。
不要因为曾经被批评被贬低,就自我塑造。比如我小时候爱说话,家里人老说我:“女孩子要文静一点。”这个说法让我觉得“不文静”是我的重大缺陷,但通过多年的自我观察和修复,我发现,我表达的时候更快乐,不谦虚地说,也更有魅力一点。
不要逼自己敷衍不喜欢的人,哪怕这个人是你亲二姑,如果和对方打交道总是令你不快,也可以敬而远之。不要担心会被人说礼数不周,不含敌意的坚决,人家渐渐就会习惯你,最多说一句:“她就是那样的人”,你把这句话理解成表扬也可以。
环境会变,人自身也会变,此一时彼一时,太听信他人的看法,反而有可能给自身生态造成紊乱,变成一个茫然而缺乏源动力的人,是更大的损失。
张爱玲说她母亲给过她很多劝告,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眼色,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结果是“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不是说所有的话都不值得一听,接收各种人生建议,但是要以自己为主体,看此时的自己是不是合适。
以这个原则去处理工作,不必面面俱到,同样有还不错的生存空间。用这种态度去面对人际关系,才有可能摆脱困扰,享受亲密关系。
有句话叫做“听过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道理或者说这些劝告,都是从固定视野里得出来的,假设人总是那么个人,事总是那么个事。它可能确实对于某些人大有裨益,但不一定适配自己。
帮自己建立稳定的精神生态体系,调动内在的活力,是我送给我人生的一份礼物。让我高兴的是,曾经对我忧心忡忡的我妈也受到我的影响,告诉我,她的余生,要为自己而活,我暗搓搓地觉得,这也是我送她的礼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