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手机上设置了一个“屏幕时间管理”,然后发现我每天刷手机的时间太长了。当时我在做一项很难的工作,一卡壳就会颓然丢下,拿起手机,躺在床上或是靠在椅背上麻木地刷上很久。
时间哗哗哗地就过去了。
眼看着前面就要到最后期限,我像个被逼到悬崖上的人,孤注一掷两眼一闭地专注起来,在最后一小时把工作完成了。
内耗时间和工作时间差不多八比一吧。
有时候人家问我写得快不快,我说我写得很快,但我劝自己写的过程很长。
刷手机之外,我还有一百种办法让自己不去直面问题,吃东西,打电话,拖地——是的,工作压力越大,我家地板越干净。有时候我还会去蒸馒头,就是你在超市里十块钱买一大包的那种馒头,三次和面,两次发酵,还有醒面等过程,四舍五入就花掉了一整天。
我有时候想,如果能够把自己旋得紧一点,把那些时间都用在工作上,我现在该是怎样的成绩卓著啊。换言之,我现在如此平平无奇,就是因为我的垃圾时间太多了。
我这人优点不多,有一个是喜欢做自我批评——至于批评之后如何,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反正自我批评了等于修正了完成了。
那天,我又一千零一次地检讨自己的不自律,哀悼那些被我虚掷的光阴时,某人说,也不能这么绝对。
他说,不要以为你刷手机、发愣、吃东西都是没有必要的,人不能总是处于紧张状态,能量不足的时候,就是需要做一些别的事,让自己松弛下来,再重新出发。这不是暂停,这是现在进行时,不是有个词叫“Gap Time”了。
哎,怎么说呢,这人是懂得给情绪价值的。
但确实不无道理。
我早就注意到,我很多偶像都会花很多时间做那些在别人看来不着调的事,比如织毛衣。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喜欢织毛衣,不是瞎织,他织的毛衣就穿在他老婆身上——那啥,织毛衣也是丘吉尔的爱好,二战时,面对德国人狂轰滥炸,丘吉尔在防空洞里织毛衣,他还将手作分送亲友。
另外,汉德克还会绣花。刺绣与针织同样为很多作家所爱。
美国作家多萝西娅·布兰德在《成为作家》一书里写到:一个女作家发现,在战争期间她编故事和她织毛线一样快。于是,她把自己变成了沉默的编织者,用很多不同的花样编织一块红色的羊毛方巾……还有一位作家说,她喜欢在织物上刺绣大写字母,手边抓到什么算什么。
当然也有喜欢钓鱼的,削木头的,无休止地玩纸牌的……更著名的还有余华那个梗,他以前看文联的人都在大街上晃,问他们为什么不上班, 他们说这就是他们的工作,于是他觉得文联是天下最好的单位。
老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所谓“无所事事”,常常是蓄势待发。“Gap Time”不是躺平,它只是换一种方式向未来进发,你发的愣,喝的茶,织过的毛衣撸过的猫,都会转发成自身能量,经历漫长的空白之后,在某一个时刻,突然触发行动力的开关,让你瞬间技术爆炸了。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我回看自己好像没有这么理想。我的“Gap Time”太长也太低效。
躺着刷手机时,像是被魔鬼握住了手,或者被502胶水粘住了,根本没法甩脱。虽然最后也能完成,但也只是差强人意而已。说下大天来,好的成果仍然是时间的魔法,你花多少时间在一件事上,是能看得见的。
而且,漫长的躺平之后,并没有变得更轻松,常常是更累了。因为你知道,那个事情还在,只是你按了暂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越来越沉重地悬在你心上,谈满血归来,骗得了鬼骗不了自己。
只是躺着还算好,漫无目的浑浑噩噩地吃一肚子东西喝一肚子水,喝得都睡不着觉,那才叫工伤。
其实“磨洋工”和“Gap Time”不难区别,就在于那个过程中,你是不是很享受。如果你并不享受,只是不得不如此,那就可能反而是一种消耗。反之,在消磨时间的过程中感觉很快乐,很治愈,才能称得上是“Gap Time”。
所以,我的真问题是,我需要真正的“Gap Time”,而不是给自己的不敢面对一个借口。
在小某书上看到一个很火的观念叫做“公园20分钟”,是说你就算不做运动,去公园待上20分钟也非常有益。很多人冒出来,亲证有效。
我楼下就有个口袋公园,我以前懒得去,它实在太小了,10分钟就能走完一圈。但对于这个“公园20分钟理论”,不是正正好吗?
我去溜达了几回,发现,在公园里真的很容易就心旷神怡起来。那时正是暮春时节,小小的公园里,竟然有一条樱花道,枝头花朵薄而透明,风一吹,有花瓣轻轻在眼前飘落,虽无福看它们韶华极盛,当我走过时,它正落下,也算是一种缘分。
会碰到可爱的小狗,不苗条但有锻炼痕迹的跑者,耳朵里灌进去一两句有趣的对话,可比手机里那个世界有趣多了。
逛公园,也是一种催眠方式,觉得自己是另一个人,可以过一种不同的生活,更加纯粹美好的生活。有个时髦的词叫“心流”吧,我觉得我在公园里的那种感觉就是“心流”。
它的效果也是可以被量化的,有研究成果显示:只要逛公园达到21.8分钟以上,就可以检测到人体皮质醇水平降低——皮质醇就是体内代表压力指标的激素。
其实公园20分钟的核心就是“私享”,在公园里的时间就是私享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和他人无交集,和琐事无交集,才能更专注地面对自己,人只要能专注,就什么问题都不怕了。
停下来,慢慢地走,这也许是离自我更近的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