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森村乡渔岸村:“稻耳轮作”获丰收

 时下,在位于歙县森村乡渔岸村的“稻耳轮作”食用菌共富试验种植基地,25万袋黑木耳迎来头茬采摘季,村民们忙着采摘供应市场。

走进渔岸村食用菌种基地,一列列整齐摆放的木耳菌棒在田间错落有致,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菌棒上一朵朵形态各异、肥厚光亮的黑木耳探头而出,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在菌棒行列之间,忙着采摘、搬运成熟的木耳,整个流程有条不紊,现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地处深山的森村乡渔岸村地理条件独特、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黑木耳生长。2024年,该村通过土地季节性流转,成立了石耳山食用菌种植基地,以“基地+农户+订单”模式,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农闲田进行“稻耳轮作”,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通过轮作方式,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整个生产周期到来年3月底前结束,不耽误整田插秧。而黑木耳废菌渣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后,还可减少化肥施用,改良土壤,实现粮食增产。

据了解,2024年该种植基地黑木耳产量颇丰,预计亩均可产干木耳600公斤以上,40亩农闲田通过“稻耳轮作”可增加效益150万元。从种植到采收,基地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在基地务工的渔岸村村民程金花开心地说:“我家离基地特别近,工作很方便,家里不忙的时候就到基地来工作补贴家用。”基地负责人程利华称,黑木耳的种植发展成效比想象中还要好,通过食用菌发展,基地至少可为周边老百姓带来收入50万元。

黑木耳属于“短、平、快、稳”产业,和香菇相比,采摘容易,生产成本、人工投入都相对较低,而且易处理,好储藏。森村乡农业技术员姚顺利表示,黑木耳产业周期短,见效快,带动面广。发展黑木耳产业,不仅能优化本地的土地资源,为周边群众打开增收的新通道,同时也能带动当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郑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