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文苑 »

查旭:粗茶淡饭蓝边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对蓝边碗有一种割舍不离的情感,可能因为它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产物。我喜欢用蓝边碗吃饭,用蓝边碗喝茶,还喜欢用蓝边碗大口喝酒。我常常静静凝望着两道带有蓝边条纹的碗,心中有无尽的怀念和乡愁。 

“蓝边碗”,就是那种没有花纹、没有色彩、约莫能装半斤米饭的大碗,因为在靠近碗口的地方,有两道纯蓝的边,侧面像扇形,底小口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家都形象地叫它“蓝边碗”。 

提起蓝边碗,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一定都还记得,它是当时的乡村人家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碗。它粗瓷烧制,釉色一般,白中透蓝,朴实无华,直径约15厘米的碗口,外边缘绕有两条蓝边作装饰。拿它盛饭菜,端在手里古朴、简单,搁在桌上稳当、实在,就像敦厚而朴实的庄稼人。 

记得当年母亲买来蓝边碗以后,通常先把淘米水倒进铁锅里加热,再放入蓝边碗进行蒸煮,说是加热后的淘米水清洁能力更强,可以把碗洗得更干净;还有种说法是,经过淘米水蒸煮过的碗不容易破碎,慢慢地,这做法就成了约定俗成。 

托着蓝边碗吃饭是当时乡村常见的风景,尤其是冬天暖阳的日子,托碗吃饭成了村里男女老少的标配,大伙或蹲着或站着或坐着,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托着碗聚集在一起聊聊家长里短,聊聊庄稼的收成,还有村里的奇闻逸事,打发着农闲的慢时光。说得尽兴时突然来一个冷笑话,有人笑得喷出一口米饭,日子简单而快乐。 

那时的夏天,有的乡亲挑着柴火进城叫卖,有的推着稻谷到粮站出售,酷暑难耐,干完活已是全身透湿,而最解渴的莫过于街心边茶摊上的茶水了。一张简易的小方桌,一套简易的泡茶用具,一碗用蓝边碗盛放的大碗茶,“咕噜、咕噜”,大口喝下去,脸上直冒出豆粒般的汗珠,那叫一个神清气爽。 

现在,碗的种类各式各样,精致的小口花边碗逐渐走进了乡村的千家万户,那朴素的粗瓷大口蓝边碗早已门前冷落鞍马稀,很少有人再用了。而我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喜爱用蓝边碗吃饭,是一种怀旧,好像也不完全是,应该说已成一种习惯了。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饭桌上的菜肴丰盛起来了,饭量却是越来越小,我每餐只能吃平平的一碗米饭了。 

前几天,我在一家日用品批发店门口停了下来,顺便问一下可有蓝边碗,然后就在一个角落里发现已经落了灰尘的蓝边碗,数一数共有六只,我悉数收下,仿佛像淘到了宝贝一样。 

我时常怀念乡村的岁月,怀念托蓝边碗吃饭的慢时光,怀念浓浓的乡情,怀念那一方水土。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