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电影《狙击英雄》主人公任天舒是"一个来自安徽铜陵的愣小子",只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仍能让铜陵人激动不已。铜陵虽小,名人不少,电影形象却不多,印象中只有近五十年前《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铜陵人都知道她是铜陵英雄,但电影里没有明确表示。《狙击英雄》所叙可能是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展示铜陵人形象,值得铜陵人关注。
回首历史,《狙击英雄》中将英雄塑造成"铜陵人",恐非偶然。家父曾讲他一生中第一次为老观村人而感到光荣的是在1951年,作为村文书,代表村里到县城里接受县领导授予的征兵模范村奖旗,那一年他们一百余户的村子有十八位青年参军。母亲说起这事更激动,抗美援朝时,她的家族不足百人,却有六人参军,仅在上甘岭战役中,其家就有三人在阵地上。二哥王泽民,时任二十四军某部营教导员,在坑道战中被炸埋过好几次;堂兄王伯伦由上海汽车学校直接开往前线,成天穿行于敌机的轰炸之中;堂兄王勋传,在上甘岭作战中身背炸药包与敌坦克同归于尽。战争结束后,部队送来烈士衣物,一村人出门哭迎。母亲还常回忆,小舅参军,母亲送行到县城,傍晚时,王勋传闪现,告诉堂妹参军事。母亲见他未穿军装,有点不信,他急着解释到:真的,到路上就发军衣了。没想到,同居一个屋檐下的兄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这些。母亲年已九十,事情已过了七十年,还一直记着他说话时着急的模样。仅由这点家族记忆看,电影选择铜陵英雄确实是有缘由的。
导演为强化人物形象的逼真性,时不时让任天舒讲一二句铜陵方言,其中如"我也不吃你家饭,干吗听你的"一口头禅确实有"铜陵味",不过,老铜陵人都明白他模仿的是枞阳方言,并不是正宗的"铜陵话"。铜陵不大,但却是方言仓库。铜陵古属池州,处在吴头楚尾的位置上,土著方言夹杂着吴楚两方音的特色。地在江南,有南北水陆交通之便,一方面,自身发展空间有限,本地人多求职他方,移居他地;另一方面,资源丰沛,生存条件尚优,江北移民不断涌入,江边城镇口音又多江淮官话特色。少本土意识多移民文化,是铜陵文化一大特色。清晨在天井湖湖心堤上散步,见几位退休的大妈大爷聊天,听到"这样太磕碜了",就知道这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来铜陵有色的;再听到"哪能噶腿板",就知这位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来的上海知青。讲"差老污"的可能是枞阳人,讲"没得港头"的应是无为人,讲"到你该气"的可能是本地圩区人。行走市里街头,也往往听到年轻人以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学着本地人讲"三末知""摊个鬼",大家就是在这种方音丛生的环境长大的,各操己音,也不影响交流,这可能是铜陵话的一大特色。电影以枞阳话为铜陵话,虽不准确,但也合乎实情,这确实是一部分铜陵人的方音。老铜陵人都喜欢讲一句:"你像桐城佬一样鹅气(执着、固执)。"电影中任天舒就是一个固执的愣小子,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与此相合,体现了浓郁的乡土人情色彩。现在,枞阳已划归铜陵,枞阳人已占铜陵人一半以上,以此为铜陵话,以枞阳人代指铜陵人自有其合理性了,还会让铜陵人感到更亲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