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文苑 »

朱丹红:母亲在我书包里放颗糖

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小时候,父亲身体不好,家里很穷。 

十五岁之前,我几乎没穿过囫囵衣裳,都是“拾”哥哥穿过的;背的书包,是粗布花格子的,母亲用自己穿破的旧衣服手工改制的。 

书包有个破洞。破洞的地方,母亲用彩线绣了一朵小花,刚好盖上。为不显得太突兀,母亲还煞费苦心地在小花上方绣了一个飞起的蜜蜂,整个画面因此有了灵动的喜感,好像春天的田野开放着一朵鲜花,鲜花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那蜜蜂也好像是奔着香味来的。 

有同学问我,这书包从哪里买的,图案真漂亮。我打马虎眼说,不知道,得问问我娘。 

最让同学羡慕的地方,是我书包里居然还放颗糖。 

那时候,家家都不富裕,别说吃糖,能填饱肚子的家庭,就是很不错的了。接近放学,大多数的小孩,都饿得像雪地里几天没找到食物的狼。

这颗糖,是母亲煞费苦心,为我“望梅止渴”用的,是她专门为我开的“止饿良方”。一旦饿了,我就把它拿出来在眼前晃晃。 

说来奇怪,看到糖,我瞬间就有了饱腹感,甚至感到浑身充满着力量。 

下课间,同学们见我拿出一颗糖,个个眼里都放着光,有的甚至还会流出口水来。这种现象,现在真的难以想象。 

这颗糖,其实也不是母亲特意买的,是邻居家盖新房“撒梁”撒的喜糖。母亲刚好捡到了,自己没舍得吃,就放到我书包里。告诉我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也许是这种心理暗示起到了作用,我从此把它看作是一束照亮前途的亮光,每天努力学习着,并且像保护希望之火一样保护着这颗糖。 

也是怪了,我后来真的考上了我心仪的学校,是我村第一个通过自己努力“走出去”的人。再后来,这颗糖已不知去向,也许被母亲收走了,也许是丢了。我没敢问母亲,怕她失望。 

几十年过去了,我在城里工作,母亲却在九年前去了天堂。可我怎么也忘不了母亲,忘不了她在我书包里放的那颗糖。 

母亲,您在天堂过得好吗?您还记得我上小学时,您在我书包里放的那颗糖吗?虽然我一直没能吃到,可它一直甜在我的心上。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