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算了一下,整个上半年读了十几本书。
先生很好奇,每天那么忙,哪有时间读书?
确实是的,每天6点起床,7点早饭,8点到校,11点下班做饭;13点午睡,14点上班,18点下班,19点晚饭,20点打扫卫生、洗衣服……有时事没忙完,21点左右再抽时间加班。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忙得跟陀螺似的,确实,哪有时间读书?
其实,时间像海绵,挤挤总是有的。
每天尽量提前半小时到校,学生没到校的间隙,读几页;中午下班,饭菜做好,孩子没回来的空当,读几页;晚上收拾妥当,衣服搓好,扔进滚筒洗衣机,等待晾晒的二十分钟左右,读几页;临睡时,半偎在床上,又闲闲翻上几页……几页、几页,又是几页。
拖儿带女,有家有口的中年人,时间十分紧张,怎么也比不上单身青年时间的丰裕。因为热爱,我像一个善于持家的主妇一样,精打细算,充分利用每日作息时间的空当,同时还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碎片都利用上,外出时高铁上读;培训时会前读;演出时候场读……这样,断断续续竟也读完了十几本。
起先不太好意思。人潮汹涌的公众场合,人们或高声谈论、或静默不语,或低头玩手机,忽然出现与这个时代似乎格格不入的画面,一位中年妇女捧着一本书,旁若无人,津津有味地阅读。这个画面在嘈杂的环境里显得很突兀、很另类、像是刻意为之的摆拍,让人感觉不真实、不自然,说不出来的不协调。
陌生人向我投来的异样眼光,我还可以腆着脸置之不理,公众场合最怕遇见熟人。“朱老师,读书呀,真刻苦!”这也许只是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场面寒暄语,我经常听了这样的“招呼”后,嘴很笨拙,嗫嚅半天,不知道怎么回复才好;有时“噌”的一下,脸还莫名其妙地涨红起来,着实没出息。
或许,在我的潜意识里,公众场合废寝忘食读书的应该是那些正在求学的青葱少年,而不再是一位已婚已育、有两个孩子的中年妇女。作为一名普通人,我应该和大部分人一样,捧着手机刷刷抖音、浏览浏览网上信息,这与我的年龄、与我的周遭才是和谐、统一的。
当然,我的不自然、我的不适应,我的尴尬,可能仅仅是我的臆想,谁又会在乎一个与自己不相干人的热爱是什么?
不管那么多,我很确定,我的热爱就是读书。
我本就是无趣的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差。办公室的年轻人私下爱刷抖音、看微博、发评论,淘宝购物、美团点餐、游戏pk……玩得不亦乐乎,一天玩12个小时,都神采奕奕,丝毫不会困倦打盹的。我虽也刷抖音、看微博、发评论,淘宝购物、美团点餐……但兴趣并不浓烈,玩个两三小时,就感觉意兴阑珊、索然无味。在手机纵横、各式软件泛滥的今天,我好像游走在科技边缘,与这个电子时代相融得并不紧密。
我对手机兴趣不大,而发现自己热爱阅读,却是偶然。
孩子慢慢大了、懂事了。当孩子面玩手机、看电视,做些无聊事打发时间,的确不是个有营养的教育方式。为了给他树立个好榜样,当他面我也装模作样读起书来,谁知一发不可收,真正从心底爱上阅读。
那些躺在纸张上没有任何情绪的文字,有的让我哭,有的让我笑、有的让我思索……两点一线,匆忙而平淡的日子,因为有了书的扩容,有了阅读的调味,陡然间迸发了多种可能。书中丰富多彩的情节、各式各样的人物,在我无限的脑空间里交织、跳跃、碰撞,又创造出许多新的剧本,把人世的喜怒哀乐重演一番,惹得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于是,不由自主地总想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读书。
我今年已经40,闲来遐想,倘若我的人生只有80,我已然过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且分日夜,又分病弱,手里的光阴究竟还剩多少呢?不如尽兴去做做自己真心热爱的事,算是不枉此生了。
如此一想,干脆,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想解释什么,坦荡做自己,公众场合大大方方捧起我的书,畅快阅读起来。
我有一朋友,极其热爱跳舞。下雨、刮风、暴雪……大约世界没毁灭,她都要跳舞。每晚七点,舞蹈房灯准点亮起,她总要对着舞蹈镜子,跳个个把小时,才能尽兴回家。
一年365天,从不间断。
其实,热爱阅读并不一定能成为大学问家;热爱舞蹈也并一定能成为舞蹈家。大概率,我们还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
只是在找寻自己真正热爱、坚持自己真正热爱时,我们的人生正以另一种方式悄然呈现新境界。
因为热爱,所以动力不竭;
因为热爱,所以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