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的“石埭之子”丁黼

丁黼(1166-1236),南宋人。出生在石埭县乌石村(今黄山市黄山区乌石镇),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他的老家,如今被淹没在太平湖水下。端平三年(1236)十月,这位从深山走出去的读书人,时任四川制置副使兼成都知府,在抵抗蒙古军队侵略时,殒命疆场。那场异常惨烈的战斗,距今已近八百年,历史场景已逐渐模糊,但是,我们不应让它淡出记忆,像丁黼那样爱国爱民的精神和品德,任何朝代都值得缅怀和弘扬。 

乌石村

得罪“奸人”遭放逐 

丁黼,字文伯,他的上祖是西汉丁宽,文武双全,著名易学大师。“世居沛、砀间”(今安徽砀山、江苏徐州一带)。东晋之后,南迁池州青阳,随后又迁至石埭乌石村丁家坂。丁氏世代以忠孝持家,虽然南迁,但三代之内未置产业,原因是期盼有朝一日能重回故土。据传他的祖父临终前,曾梦见一位大神,告诉他说:“死后葬在涎溪寺右,三纪(每纪为12年)之后,一定会发达。”祖父将这个梦告诉丁黼的父亲丁泰亨。三十年后,丁黼出世。丁泰亨是个很博学的人。丁黼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也不送他去学堂,而是亲自教。 

乾道八年(1172),永嘉学派重要学者徐谊(1144-1208)来池州出任教授,丁泰亨便领着儿子前去拜见。徐谊不仅留丁黼为学生,还教他四书五经之外的圣贤修己治人之学。丁黼又经由徐谊的引见,结识了永嘉学派的另一位学者钱文子,并跟随钱文子进一步学习五经。几年之后,丁黼成为徐谊“门下第一”,并于淳熙十四年(1187),考中进士。 

丁黼为人正直,见贤思齐,这样的品行,在权臣当道时,很难落得好结果。当时的朝中红人是史弥远。史弥远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宋宁宗时,他在相位上一共干了17年。嘉定十七年(1224),宋宁宗去世,他与杨皇后合谋,篡改遗诏,废了皇太子赵竑,将他们一心扶植的赵昀扶上皇位,是为宋理宗。而将赵竑封为济王,出居湖州。随后,又在湖州精心谋划“济王造反”事件,逼迫济王赵竑自缢。当然,史弥远干这些事是十分秘密的,他仅仅是幕后操纵者。此事引起朝中一些正直大臣的强烈不满,其中也有丁黼。就这样,丁黼不知不觉地得罪了史弥远,被放逐任地方官。每到一处,丁黼勤勉廉政,关心民瘼,百姓有口皆碑。 

辗转到端平初年(1234),丁黼被调任四川制置副使兼成都知府。此时,南宋与蒙古军由联手抗金转为对立,风云突变,战火向成都逼近。

抗击侵略的“孤岛” 

宋理宗时,南宋曾与蒙古军合作,共同对抗南下的金兵。收拾完金国之后,宋理宗居然飘忽起来,回望失去的北方故土上,军事设防俨然空白,便挥师北上,准备收复开封、洛阳等地。蒙古人本来并不在意地盘,他们南下的主要目的是掠夺财物和技术工匠。当南宋军队抵达洛阳时,蒙古人警醒了,很快将南宋军击溃。从端平二年(1235)开始,他们从西部由四川、荆襄向南宋腹地推进。四川北部的文州、利州相继失守,蒙古军直逼成都。 

端平三年(1236)十月十八日,成都城东北一队士兵,士气萎靡,向城门走来,声称是南宋汉中守将李显忠的残部。知府丁黼赶紧制作一面招牌,竖在城门显著位置,让这些逃命而来的兄弟部队士兵暂时集中在此。但是,这些残兵败将似乎并不听从知府的命令,在城中到处乱窜。傍晚,一名士兵在街巷中迷路,鼠窜中与市民发生殴斗。激愤的市民将这名言语不通、性情蛮横的士兵打死,直到这时,城中才知道这支部队并不是李显忠残部,而是冒充进城的蒙古骑兵!一时间,城中大乱,军民联手,到处追杀进城的蒙古兵。 

蒙古兵以骑射出名,不善巷战,这一队总共约300名蒙古骑兵被成都军民连夜赶出城门。 

丁黼知道,被赶出去的是蒙古军先锋部队,其后援大军很快会到来,而成都升平日久,城中只有400名牌手和300名衙役,是平时衙门维护当地治安用的。军情似火,丁黼立即向朝廷飞送鸡毛信,告急求援。同时,派他的儿子亲往京城搬救兵。城内呢?很多居民自发把家中的桌椅搬出来,放在大街小巷,以阻挡蒙古骑兵,可谓万众一心,严阵以待。 

黄洪毗《丁公祠》诗碑

“职在守土”的英雄 

蒙古军已经蜂拥至城下。鸡毛信送出去后,犹如石沉大海。儿子赴京,也不可能立即叫来救兵。有人劝丁黼从南门出城,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因为成都周边城池的失守,多是守将逃脱导致,但这一建议被丁黼断然拒绝,他说:“我职在守土,岂可偷安!” 

十八日夜、十九日晨,丁黼先后三次率部出城激战,都因兵力过少而退败回城。十九日上午、午后、临晚,三次派遣官兵出战,均不利而退。这时,蒙古军后援部队已陆续赶到,聚集在城北。 

夜二更,丁黼召集身边将官,声明杀敌重奖,激励部下苦战。蒙古军在北门攻城甚急,丁黼决定占据南门,固守城池。从府衙去南门,得先出老西门,然后绕向南门。西门即石笋街,是通往南门的必经之地,此时已被蒙古军占领。丁黼一行行至此处,与蒙古军发生激烈巷战,终因寡不敌众,失去胜机。丁黼在两名副将的保护下,按照预定的线路,向南门撤退。行至西南四五里地,来到金花街菜园地,被蜂拥而来的蒙古军四面包围,乱箭横飞。丁黼被数箭穿心,当场阵亡。此时已是天交四鼓,即二十日凌晨。成都失守,蒙古军进城。 

丁黼虽然阵亡,但目睹他临敌无畏的部下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参议官(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王翊带着残部一直与蒙古军进行惊心动魄的肉搏巷战。十月二十六日,蒙古军冲进知府衙署,发现官厅里面空荡荡的,一位身着整齐朝服的官员正襟危坐在大厅中央。蒙古军问:“你是谁?”王翊说:“小官王翊,食天子之禄,奉命守城。如今却临难不能救,死有余罪。请速速杀了我吧!”蒙古军闻言,大受感动:天下哪有这样忠心于国的“小官”?就说:“你跑吧!跑了,我们不杀你。”王翊回道:“城在我在,我不会逃跑的,愿与城同存亡!” 

蒙古士兵感其忠义,赞其忠诚,相互转告不杀这个“小官”。蒙古军丢下王翊,在城里“纵火大掠”,王翊眼看百姓受到伤害而无力救助,便纵身投井。 

战争过后,当地人称丁黼、王翊为“成都双雄”。 

家乡人的永恒纪念 

丁黼去世两年后,经朝廷批准,移葬原籍。丁黼的妻子钱氏被封宜春郡夫人;儿子丁镕荫官为四川制置副使;两个孙子——丁濬为将仕郎,丁泌为登仕郎。宋理宗敕令在丁黼原籍石埭县乌石村建“褒忠祠”,当地人又名“褒忠庙”。太平湖蓄水时,原乌石村属淹没区,褒忠庙也随之被淹,村部迁往湖东岸,即现在的黄山区乌石镇乌石村,为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 

清朝石埭县令龙应衤皇曾作《丁公祠》,表达了后人对丁黼为国捐躯大无畏精神的景仰和纪念: 

身寄专城拥重兵,肯将七尺付承明。 

英雄未可论成败,尘世谁能一死生。 

翠柏历年犹古色,啼鹃清夜转哀鸣。 

岁时祠下低回处,劲节孤忠只自评。 

近年,黄山区博物馆在当地征集到一块有关丁黼的石碑。碑高190cm,宽100cm,石质黟县青。该石碑正面为一首诗,草书: 

西蜀安危寄一麾,孤臣万死赴重围。 

苌弘化碧心空在,诸葛成图事已非。 

古庙向江霜叶落,夕阳系马岭云飞。 

重来瞻拜羞蘋藻,怅望青天鹤未归。 

诗的作者是明朝嘉靖年间直隶提学黄洪毗,表达的依旧是后人对丁黼为国捐躯精神的崇拜和追念。为了放置固定,碑身被镶嵌在一面墙壁中。碑额半圆,阳刻双凤朝阳纹饰。碑文及落款均为草书,阴刻。碑的上款(右边)两行,为“冬日重经石埭乌石陇宋夔州守臣丁恭愍祠”。重经,即第二次经过、造访。乌石陇,即乌石村。夔州,宋朝时为夔州路,而成都在宋朝时归益州路管辖,可见,题碑者黄洪毗对此记录有误。恭愍,是丁黼去世后朝廷所赠谥号;下款(左下)为“莆田黄洪毗嘉靖辛亥十月敬”。莆田,是黄洪毗的籍贯。嘉靖辛亥年,即嘉靖三十年(1551)。 

丰吉/文 何俊/图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