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有芜湖的朋友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一篇有关过年的文稿,说是由AI写成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AI文字,泛泛地瞅了一下,觉着有点文采,也有点意思。但待仔细阅读后,我对这种AI文字却并不看好,原因在于字里行间缺乏个体真实的经历,有拼凑的嫌疑。于是我给朋友发去微信说:“这种缺少个性化的AI文字,给人感觉怪怪的。”
最近,我在阅读中时不时会看到由AI生成痕迹的文字。这些文字看多了,便对AI写作又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前不久,我曾在《不提倡用AI写作投稿》一文中总结了AI写作的三个特征:一是通篇充斥着虚情假意,没有作者独特的经历与感受;二是东拼西凑,假造生活场景与画面,尤其是失真的细节,比如写现代的文章中竟出现了颇具过去时代特征的物品,看似有很强的代入感,实则生硬、不符合逻辑,一眼看上去就是在造假;三是文章结构高度模式化,缺乏作者独到的匠心安排,看上去就像新型的AI“八股文”。
写作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挚表达,在散文中尤为显著,因而具备鲜明个性。这种感受源于独特的生命体验,是作者对世界的自我认知。当个体经历与独特体悟交织,便凝结成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正是这种扎根于生命本真的书写,赋予文字直抵人心的力量。
而审视AI写作,恰恰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掩饰的不足,也可以说是缺点。不仅如此,看多了AI模式化生成的文字,难免有着审美疲劳。
AI是个好东西,玩玩可以,用来写作也就失去了温度与情感的慰藉,以及内在的思想光芒,而沦为纯粹的沽名钓誉的手段。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