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写作】
准确审题,紧扣材料
考生如果想在作文方面取得突破,审题当然不能丢。孙喆提醒,考生在审题的过程中,除了要学会大致区分议论性材料、叙事性材料的审题侧重点,还要注意单一性材料和多则材料的不同。当然,每个作文题都会给考生较为明确的作文要求,一定要注意作文题最后几句的任务指令,如果要求就某件事谈看法,考生就一定要紧扣任务,分析事件,议论的展开或者纵向深入拓展也不能完全离开事件。当下的作文考查越来越注重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一定要回避“宿构”和“套作”,而是要在踏踏实实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体现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我们不一定每次都要全方位地训练一整篇文章。审题不准的可以单做审题训练;标题没有亮色的可以单做拟题训练。还有大部分考生都必须要做一些开篇结尾语段或者关键性论证语段的训练。”孙喆说,这些训练可以由学生之间组成学习小组,训练后交流,取长补短。此外,老师们也会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能力提升训练,紧密跟着自己老师的步伐会更好。
考前阅读,关注时事
孙喆强调,阅读始终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任何时候不能丢。临近考试,考生可能没有时间和心情去阅读,但是更有针对性的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写作水平,对于考生们维持临考心境平和、增强自信心和稳定性,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 临考阅读千万不能想读什么读什么,费神费时还可能有反作用。”孙喆建议,考生可以读《考试说明》,对考试说明中新增的样题,要认真揣摩题目要求,进而举一反三。此外,还可以读做过的试卷,做过的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经典文本可以拿过来重新咀嚼,一来可以错题翻新,二来可以与文本作者达成有效对话,积累深刻语段,引发心灵共鸣。同时,考生还要注重时评、社论、综合素材的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半月谈》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备考阅读中,一定多关注时事热点,关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等方面的材料,建起自己的个性化的题材库。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 叶晓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