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统筹推进皖江、皖北、皖南、皖西四大区域板块协调发展;“合肥经济圈”战略升级为“合肥都市圈”;深化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改革;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这几年,安徽省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提升标杆、统筹兼顾、彰显特色,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力,努力构筑多极支撑的
打造有影响力的
都市圈
这个暑假,黄山市民曹女士和同事组团,带着孩子们前往合肥、芜湖两日游。“几个孩子差不多大,女儿5岁了,还是第一次来合肥,带她来看看。”在选择旅游线路时,同事建议将合肥、芜湖串起来玩。“这样既可以去万达水上乐园,又能去方特,都是适合孩子们玩的地方。”
在筛选线路时,“合肥都市圈”十大精品旅游线路进入了曹女士的视线,其中一条合肥、芜湖欢乐世界·亲子时光两日游非常符合她的心意。“合肥万达文旅城—合肥三河古镇—芜湖方特旅游区—芜湖大白鲸海洋公园—芜湖途居龙山露营地。”
“几个点都去了,花费不多,主要孩子们玩得开心。”曹女士说,没想到平时在媒体上看到的“合肥都市圈”,自己也亲自“融入”了。
“合肥都市圈”今年已经12岁。2006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
从那以后,“合肥经济圈”不断升级,圈内兄弟不断增多,六安、巢湖、淮南、桐城、滁州先后加入。2016年,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同时也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提出,“将合肥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扩容升级合肥经济圈,增加芜湖、马鞍山市,完善都市圈协调推进机制,建设合肥都市圈,形成区域增长新引擎。”
合肥都市圈国土面积占全省的40.6%,人口占全省的43.2%,区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接近59%。作为合肥都市圈的龙头,近年来合肥的飞速发展,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都市圈。2018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增强创新竞争力和带动力,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和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按照规划,未来十年,合肥都市圈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远景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
南北合作助力
皖北振兴
从2012年开始,在距离马鞍山市400余公里的宿州市东部农村,一块1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安徽“振兴皖北、加快崛起”战略背景下,由宿州市和马鞍山两市南北合作共建的宿马现代产业园应运而生。
六年来,园区积极发展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各级优惠政策助推企业腾飞,产业服务更加专业化、科学化。
目前,投产工业企业50余家,在建和落地工业项目100余个,目前有注册企业900多户。入驻泰盛集团、手机触摸屏、3D打印、中科大高端发酵平台、正新食品、鹿鹿食品等项目。
以2018年为起点,在这块已经初具城市雏形的土地上,宿马人持续发力强化实体经济建设,加快产业化带动现代化发展步伐。上半年,园区已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2018年1~7月,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2%,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1%,实现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6.3%。
在招商引资方面,2018年1-7月,园区共搜集各类项目线索180条,外出招商140批次,接待客商283批次。签约项目43个,其中5千万以上项目3个,亿元以上7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项目3个。协议引资106.6亿元,到位资金39亿元。
在项目建设方面,园区创新制定项目包保服务机制,坚持工业项目周报告、半月调度、月通报等推进机制,加力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宿城一中宿马学校、中原航校、五六期安置房等城建项目有声有色。汉唐休闲用品、中科高端发酵平台、亚高斯等工业项目快速推进。
在城市建设方面,园区突出“产城融合、站城一体”发展思路,园区依托宿州东高铁站,推进15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着力在城市功能布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同步规划、协调推进。
在社会事业方面,园区创新实施社会事务托管“两位一体”模式,扶贫包保工作扎实落实,农村环境“三个革命”有声有色,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紧抓不放,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曾经的一片荒地,如今是一片新城。”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着眼安徽南北经济发展梯级差异明显的省情,适时将政策支持重点从以输血为主转向输血与造血并重,及时作出了开展南北结对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的重大决策,着力增强皖北内生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截至2017年10月,像宿马园区这样合作园区在皖北地区有10家,建成面积达53.1平方千米,累计投入共建资金132.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2.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2.3亿元,税收34.8亿元,带动皖北地区就业近4万人。
数年来,南北结对合作的成功实践,从发展理念、市场机制、产业培育、城市建设等多个维度全面发力,有力地助推了皖北地区的加速崛起。随着南北合作的深入推进,共建园区正朝着产城一体和宜居宜业的新城区方向迈进,引领和带动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让村民
富起来
陶宝贤是芜湖县官巷村村民。近年来,他投资20多万元打造了“多彩池塘”农家乐,很快小有名气,周末时能上六七桌客人,开业以来收入可观。此外,他还在门前承包了一片塘,塘里的鱼现捞现烧,“土菜土烧法”,常有等不到座的客人悻悻而归。
陶良虎也是芜湖县官巷村村民。改革开放后几年,他学了手艺,成为一名木匠,这一做就是30多年。如今,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他也成了一家农家乐老板。
和陶宝贤、陶良虎一样,目前在官巷周边农家乐已经有12家。很多村民尝到了“美好乡村游”带来的甜头。更多的“陶宝贤”和“陶良虎”们正摩拳擦掌,期待分享美好乡村旅游的致富“红利”。
这些“红利”都得益于芜湖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中,官巷村依托六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生态资源优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结合起来,以“硬化、亮化、美化、净化、绿化”为目标,大力实施“六改六清”工程。目前,累计投入资金近300万元,硬化村内道路2000米,改水改厕80余户,拆除围墙及乱搭乱建300多平方米,外墙出新2.6万平方米;修建了停车场、公厕、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大力培育文明乡风,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在全村广泛开展“明星示范户”评选表彰活动,开设道德讲堂等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文明程度。
2015年以来,官巷村积极响应芜湖县委、县政府由“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型升级的决策部署,依托明代“十三官巷”遗址,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游客增多,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打造,官巷逐步成为芜湖乃至周边乡村旅游目的地,上半年,北陶官巷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一些村民在镇、村的支持下纷纷办起了“农家乐”,不断延伸拓展乡村旅游的功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安徽省提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提升城乡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让农民喝上干净水、走上平坦路、住上安全房、过上现代生活。江淮大地上,城乡正日益融合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朱庆玲/文王从启/图 分享到微信QQ好友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