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安徽与江、浙、沪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2018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进入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阶段。
更高质量意味着更深度的融合。和江、浙、沪相比,安徽虽然起步晚,但作为长三角的重要方面军,在区位、创新、产业、生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找准定位、扬我所长,安徽正通过大力推动基础设施联通、科技创新联手、产业发展联动、生态环境联治、区域市场联建、公共服务联网等,加速融入长三角。
创新之长
打造长三角科创圈
创新是安徽最宝贵的基因,雄厚的科教资源和科技创新成果为安徽逐梦长三角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省拥有高等院校110所、科研机构5360个,合肥有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已建成合肥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3个,正在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建设。在量子信息、智能语音、天地一体化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将依托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多、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主动加强与江、浙、沪之间的创新合作,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积极构建以沪、宁、杭、合为核心基地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加快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促进合肥滨湖科学城与上海张江科学城“双城同创”,推动知名科研院所在长三角互设分支机构,吸引更多高端创新要素向包括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地区集聚,联手搭建科技创新网络。
产业之长
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关键看产业。近年来,我省培育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汽车、装备制造、家电、水泥等产业在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机器人等产业蓬勃发展……安徽正在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大省。
产业分工与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我省将聚焦智能语音、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平板显示、新型建材等优势领域,以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共建国家级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承接江、浙、沪高端制造环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苏浙皖交界地区规划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承载区、区域合作发展引领区、绿色发展样板区。
此外,我省外出务工人员中近80%流向江、浙、沪,引进省外资金中一半来自江、浙、沪。这种产业链、价值链的分工协作,可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区位之长
做联通八方重要枢纽
安徽居中靠东、连南接北,八百里皖江承东启西,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
过去安徽的铁路密度也曾居华东之首,但以支线和运煤专线为主。直到2015年“八纵八横”的高铁布局,以及“米字形”网络,将合肥变成了联通中东部的重量级枢纽。随着长三角立体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安徽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如今,合宁、京沪、宁安和在建的商合杭等快速客运铁路,合宁、宿扬、徽杭等20多条高速公路,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以及长江、淮河航运和在建的芜申运河,安徽与江、浙、沪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
随着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的加速构建,我省区位优势进一步释放,可在完善开放空间布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重要枢纽作用。同时,我省也将发挥联南接北、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努力成为长三角对接 “一带一路”、联通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的开放门户。
生态之长
当好绿色“后花园”
去年底,皖浙两省开启了第三轮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工作。从2011 年试点以来, “新安江模式”已被复制到全省空气、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及滁河、洪泽湖等跨省流域。
按照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的要求,几年间,我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实施河长制、林长制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在维护长三角生态平衡、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
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我省将主动携手江、浙、沪,当好长三角生态绿色“后花园”,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更加紧密的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构建长三角地区生态安全屏障,让长三角真正成为蓝天白云、繁星闪烁、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养人”福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