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稻草捆脚”的上学少年到反哺助学的公司老总,他说:被温暖过的人,更懂寒冷

大皖新闻讯 今年暑期,由大皖新闻、安徽省直机关团工委、安徽省直青联联合主办的2025大皖·阳光助学活动正在进行中。一路走来,爱心同行。日前,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一笔5万元捐赠,为10名阳光学子点亮求学路。这已是该基金会第三次加入到大皖阳光助学行动中来。

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由张海银先生和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聚焦助力种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先后开展“张海银种业促进奖”“穗悦行动”等品牌项目,携手各方开展面向“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等弱势群体的慈善活动上百场,项目覆盖全国29个省市,服务超160个乡村,志愿服务里程15万余公里,直接受益2.2万余人(次),公益事业总支出2200万余元,公益助农项目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近7000万元。而在助学战场上,一群爱心人正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努力传递着一粒种子的顽强与坚韧。

涓滴成河:一块钱的公益长征

在基金会爱心队伍里,每日在微信群捐赠已成为特别的仪式。安徽荃银创科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旭东的善款从最初自己的每天1元,到带动家人一起捐赠,逐渐增至3元、4元。即便工作忙碌遗漏,月底他必定补足全月份额。

“一年365天,每天一块钱不算负担,关键是有这份心。”一个个“爱心红包”,记录着他连续多年的坚持。更难得的是,这位爱心人士把公益视为精神滋养:“捐赠不是我们单方的给予。学子身上的坚韧品格,也会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这种坚持正在产生乘法效应。基金会工作人员透露,胡旭东带动家人参与后,其家庭月捐款额已超百元。在这支爱心队伍内,像他这样的爱心人还有很多。

向阳而生:被光照亮过的人

在采访过程中,大皖新闻记者发现,一名特殊捐助者格外引人注目——他自己就曾是被资助者。安徽荃银高科瓜菜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奕道至今记得少年时踩着稻草上学的日子:雨天没有胶鞋,只能用稻草捆脚防滑;中学每天徒步往返15公里山路,三年间风雨无阻。

直到被芜湖农校录取,他才算抓住了走出山村的机会。中专三年,他靠着每学期80元的奖学金和同学接济完成学业。“被温暖过的人更懂寒冷。”如今事业有成的他,把助学视为生命回响。

同样的信念在安徽省皖农种业副总经理高景春心中扎根。大学时目睹同学因4000元学费差点辍学的经历,让他意识到教育机会的脆弱性。“4000元能拦住一个优秀学子,也能因一次援助改变人生轨迹。”高景春坚持助学,在积极参与指尖微公益活动的同时,还每年定向捐赠资助农业大县霍邱县的困境学子。希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减少一个孩子因家境困难而辍学。

爱的传承:公益是最好的家教

在合肥高新区爱心妈妈团,公益成为代际传递的礼物。团长姚本亚丽娟把17岁的女儿拉进公益社群时,只说了简单的话:“看看那些需要帮助的同龄人。”如今母女俩共同参与公益助学,资助对象从留守儿童延伸到大学生。

“我们不需要回报,只希望善良能托起孩子们走得更远。”姚本亚丽娟说。这位团长的公益理念,在团员柏堰湖社区胡晓凤那里得到共鸣。担任小区妇联主席的她常带着小孙子参与活动,让孩子在公益现场学会“分享温度”。

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理事长张彤表示:“在社会各界的信任与支持下,基金会汇聚起每一份如炬的力量,点燃希望之光。在这充满温情的双向奔赴中,受助者亦是助人者的老师,他们逆境中坚韧的精神,同样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大皖新闻记者 朱庆玲 见习记者 王腾飞 实习生 安江蓉

编辑 陶娜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