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文化、建筑、社区三个层面推进老城复兴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系主任季文媚
第一个层次是文化层面。现在政府要求,特别是城市规划建设项目要求向市民展示。上个世纪欧洲很多国家提到的公众参与,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城市规划的很多项目,包括一些街巷的改造街坊重新修复工作,特别考虑公众参与,因为这些公众是直接的使用者。所以,我们要听一听使用者的心声,这样的作品才能更加趋于合理性,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第二个层次是建筑层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风貌,街区的风貌城区的风貌,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精神层面,必须有物质载体。但是光有物质载体脱离了地方的文化,它又是一个空壳。我呼吁首先保护历史风貌,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因为历史风貌对于旧城的保护有更多的追随,是原有的脉络和记忆,也就是城市文脉所在。其次保留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原来的老城区尺度空间非常小,一站路一站路之间没有多久就到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可达性良好、使用方便、节约资金、使用宜人,甚至有助于改善邻里关系。
第三个要打造原本丢失的邻里空间。孟子三迁、“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屋万金择邻,这都向我们陈述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要为业主搭造良好的沟通平台,让邻里有更多交流的机会,让社区真正体现共融,这也是推动社区凝聚力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营造邻里空间也就是把自家的客厅向外延伸。
去发现邻里之间的一些沟通和共享的乐趣。
对于老城复兴来说,宜居应该放在首要位置,需要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基础条件,老城区的陈旧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现代人对宜居性小康住宅要求,老城区的基础改造是复兴的前提和基础。新的时代大幕已经开启,老城进入新的发展时代,希望文化和复兴可以成为重要使命和主旋律。
时空重组背景下的老城复兴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 吴宗友
包河区提出“老城复兴”概念,这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复兴”体现了决策者对老城的价值定位,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
老城复兴是中国现代化在新的工业革命背景下,对时空的重组过程,核心内容是空间的再生产。
其一,从时间维度来讲,它解决的是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当下与未来的冲突和断裂的问题。其二,从空间维度来说,老城复兴涉及空间资源的重组与改造,本质是空间的再生产与空间资源的再利用。
包河区老城复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妥善处理四个空间的关系。四个空间是指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网络空间。比如,这里的锅庐艺术空间,就是最为生动的例证。它是将近乎废弃的物理空间通过艺术家们的文化重构,实现与网络空间的有机融合,同时在此过程中妥善处理了涉及周围居民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顺利实现社会空间的再整合,最终达至化腐朽为神奇的空间再生产。这是一个老城改造或曰老城复兴微观层面四空间叠加的成功个案。
二是要科学整合四方力量,即政府、市场、社会和业界精英。四者之间的边界要厘清。我们通常谈得较多的是政府、市场、社会,从锅炉艺术中心这个空间再生产的典型案例来说,以个人角色出现的业界精英,是一方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往往以特殊的智力资源和独立的品格精神而示人的业界精英,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惊喜。
三是注重城市符号的挖掘、凝练与创新。什么叫城市符号,就是一提到你这座城市,别人就立刻想到什么,这就是城市符号。一座城市最终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符号特质,这是城市价值指向和精神气质的问题,是城市的灵魂所在。一座城市能否在千万个城市当中脱颖而出,主要取决于此。
四是要将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限度。城市的复兴尤其是涉及到拆迁改造等工程,是有一定的风险和成本的。要研究先行,注重规划,宣传到位,稳步推进,一定要把各方专家,多方社会力量的意见达到统一以后,我们再去做。因为老城复兴,它不仅仅是城市改造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个政治问题,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意识和风险预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