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复兴来铸造城市文化经典
□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一级美术师、安徽省
城市雕塑院院长徐晓虹
复兴,首先是恢复,然后是挖掘,深刻挖掘历史文化脉络中的经典。
恢复实际上是挖掘,而不是简单的恢复。只是把一个建筑改造一下,环境搞点绿化,不够深刻。是不是每个点都要挖掘?显然也不合适,要有节点,在寻找合肥文化记忆经典的同时,把这些经典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市井文化,实际上就是民俗文化,包涵很多的民俗风情,如经典的老商铺、老商品等,都可以作为文化节点,这个文化节点需要利用一些老城的建筑,对其进行改造,形成风情、市井、民俗文化的纪念馆或集中展示区。合肥老城区要有这样的经典。
恢复城市文化经典还有一种方式是振兴,通过恢复来振兴,把记忆和现代城市的发展连缀起来,建立一个城市脉络的记忆馆,精彩且珍贵。老物件、老的承载,是描述不了的,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一展现情境就出来了。配合情境,在一些文化上面进行挖掘,进行新的艺术创作,但这个创作不能脱离框架。
文化经典是保留价值中最重要的。在新的景点打造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经典,否则这个城市品牌打不出去。把经典连缀成片,一定要有节奏感,不能乱,有一个文化体系,多建点艺术馆。
老城复兴要在“特”字上做文章
□合肥广播电视台原副总编、高级记者李新生
老城区的复兴,我认为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就是我们在老城复兴中,无论是老建筑还是新建筑,一定要让历史站起来,让历史说话,让建筑来说出故事,讲出精彩。包河的老城复兴,从人文历史、地理沿革上来说,有很大的潜在价值,民国街、姜夔街,工业文化、体育文化、南淝河的码头文化、农耕文化,是包河区独特的城区资源。
新建筑与老城区的风貌一定要协调,坚持和张扬包河区老城区的个性和文化,在“特”字上做文章,要体现包河味道。要雅俗共赏,不能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不能大拆大建,要在大规划的统一下,结合各自的特点,推进老城复兴。
老城复兴是件难事,建议区委区政府出台容错纠错机制,对有担当的干部区委区政府给予担当,对于敢负责任的干部区委区政府给他负责。老城复兴是系统工程,既要统筹兼顾,也要协同发力,上下联动左右合力,形成共识。
要不留遗憾,要有文化积淀,不能乱改。既要敢于无中生有,又要善于无中生有,不能乱来。只要有点历史依据,大胆去做,罍街是最成功的案例。要有精品工程,芜湖路改造是人居工程范例奖,老城复兴也应该有若干个人居范例奖。希望新时代包河区的老城复兴也可以为其他地方的“老城复兴”提供样板与路径。
精心打造锅庐艺术空间
□锅庐艺术空间负责人、安徽建筑大学讲师刘雪丹
城市的发展靠文化,文化也需要时间积淀。人与时间是城市发展中最难管理的因素。这几年也去了世界范围内一些改造比较成功的一些旧空间,大量的老城市老城区的旧建筑,改一改,很便宜,而且还很酷,这就产生了滋生了我们锅庐艺术空间的想法。
锅炉房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星级酒店齐云山庄的配套用房,加上外面一个院落和一个红砖烟囱。院子里的这个红砖烟囱确实很酷,很有雕塑感、图腾象征。上世纪90 年代以后电器化普及,锅炉房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十几年以来一直在闲置。
我们当时想得很简单,只需要有一个地方可以办公,有一个大的空间可以作为设计师的城市会客厅,用作交流、分享、待人接物,有一个设计师的小的空间,后来又加进几间体验式的城市民宿。经过近一年的打造还有几个月的运营,锅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总结几点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锅庐的项目是对历史的尊重,捡回我们曾经辉煌过的那个时代的记忆。捡回记忆主要是为了提醒我们正视当下,放眼未来。第二,作为设计师,我们尝试一种可能性,就是设计师们自发自觉的这种行为,让合肥找回文化自信。我们对一些有价值的旧建筑,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培育了一种新的城市功能,进而推动社会公平。第三,锅庐房改善了社会微环境,和睦了邻里关系,更是对社会生态的改善,起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最后,通过锅庐的效应,安徽的设计师已经有了整体走出安徽服务全国的苗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