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工作生活在紧邻合肥北部的一座城市,由于距离近,交通便捷,一有机缘常往合肥跑。合肥居江淮之间,景色秀丽、四季分明,一到这里就会喜欢上。小时候爱跑动,常到合肥串亲戚,长大了曾在此求学。这里有不少亲戚、同学、朋友,每每说到合肥,都有一丝憧憬和兴奋。
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在合肥求学,就利用闲暇时光,把合肥的角角落落都逛遍了,以致多年以后,和我同到合肥的同伴都惊讶:“你对合肥这么熟!”那时,我常走动的地方就是被称为“安徽第一路”的长江路,经常到四牌楼、三孝口一带,景点主要就是看逍遥津和包公祠。记得有一回下午,到位于芜湖路的包公祠,游览了祠堂的拐拐角角,流连忘返。在一亭阁处静坐,沉思久远年代的故事。坐落在旁边的邮电大楼,敲响了报时的钟声,一遍又一遍,洪亮悠长,激荡心扉,转眼间几个小时过去了,天色不知不觉暗了下来。上世纪80年代的合肥,还比较冷清,不大的城区周围全是荒野,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长江路两边,金寨路北到三孝口、省博物馆一带,就到头了;向南,到南七,也就走到尽头;再往南走,就是荒郊野外了。金寨路,当时也算是合肥比较繁华的路段,路两边有光明电影院、安徽教育学院、安徽日报社、稻香楼宾馆、安医附院等。当时所谓的地标性建筑都不高。交通单一,主要是地面交通,人流车流一多,便极为拥堵。有的街道狭小局促、脏乱不堪,夏秋之间蚊虫乱飞,卫生环境差强人意。置身这里,常会拿自己居住的城市与合肥比,心里难免发出感慨:我看比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也好不到哪里去!”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合肥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各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更大了靓了,大楼更多了高了,道路更宽了整洁了,环境更美更干净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说“士别三日,当刮目
相看。”现在的合肥,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两天不来,都不认识了,连我这个“老合肥”面对头上、脚下和地下的路,都找不到要找的地方了。合肥,这座被称作古庐州的城市,现已建设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来到合肥,时时处处让人感受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精神。我认识合肥,是从逍遥津开始的。小时候一到合肥,就要去逍遥津的动物园;现在,随着合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可供游览的地方,并不只
限于逍遥津和包公祠了。眼下从北向南,从东到西,合肥的胜景佳境数不胜数,城市楼群毗连无垠。我老习惯未改,闲暇下来还喜欢到合肥遛一遛,到景点看一看。几十年过去了,抚今追昔,在这里观景,更有别样意趣:到处水光潋滟,嘉木葱茏,亭阁掩映,曲径通幽。高颜值、优生态的政务新区、滨湖新区,更是宜于观光、休憩、养生、遐思……前不久,在省城遇到一个上世纪80 年代在合肥一起上学的同学,他家住金寨山区。多年未见,格外亲热。老同学相聚,便想故地重游,在省城转转。于是,我们又携手游逍遥津、包公祠,逛城隍庙、大钟楼,遛金寨路、芜湖路,一路上观风光、叹变化、谈感受。回去后,意犹未尽,他通过电子邮件给我发来一篇题为《大别山,金寨路》的散文,开头两句便是:“大别山,有如海的竹林;金寨路,有如林的高楼……”尽情书写时代的变迁、精神的传承、美好的未来。同学的文章情真意切,我自己也感同身受。
合肥,未来会更快地刷新我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