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人才辈出的北宋,包拯何以立身齐名呢?
仅仅靠着审驴、宰牛以及卷入各种“豪门恩怨”,是不足以支撑“包青天”这个横贯古今的完美形象的。
显然,仅仅从艺术角度解读包拯有失偏颇。
从正史来看,包拯出身肥东望族,接受良好教育。入仕即为当时的审计部门,让他更能贴近社会生计,以当时难得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时弊。步入中央,恰逢范仲淹主张的庆历新政,在改革洪流中,包拯又提升自己的政治韬略。出使辽国,又拓展了眼界。
包拯胸中那口尚方宝剑是时代赋予的——以直谋仕的初心、体恤民情疾苦的阅历、针砭时弊的政治眼光、承范仲淹又启王安石的历史际遇......
尽管不像同侪留下过“先忧后乐”与“大江东去”的千古名句,但时代使命罕见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是包拯在悠悠中华历史中,封神的开始。
为政
你印象中的包拯,是不是断案入神?
他的职业生涯的确从断案开始。1027年考上进士拿到“金饭碗”的包拯,十年后才正式步入仕途,出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县。在知县任上,他凭智慧断了“牛舌”一案,声名远播。
足智善谋,仅仅是包拯“人设”的第一面。直到庆历元年,包拯调任端州,连一块端州砚也没有带走,甚至连家训都在要求后世子孙清廉自守,清正廉洁在他身上渐渐凸显。
从端州调回京城任监察御史,包拯步入中央,在接下来的20多年中,包拯在宋仁宗一朝一路“开挂”,在军事、民政、监察、理财等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
包拯展现其政治韬略,与当时宋朝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彼时,宋仁宗对内轻徭薄赋、对外妥协外交,看似政治安定、太平治世,却积贫积弱。
在那样一个大时代,宋朝出现了范仲淹等一批改革家。包拯虽不及范仲淹的地位与宏大抱负,却以实干家的本色,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推动国家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的主张。
比如监察御史一职,让包拯对财政经济活动谙熟于胸,也正是这如现代“审计”的角色,培养了他针砭时弊的视角。针对冗兵、冗员、冗费的积弊,包拯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安为急,安之之道在于择官吏、宽赋役”的思路,由此也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为民”的形象。
当然,反腐才是包拯为政过程中的“高光时刻”。他对贪官污吏多次弹劾,其中以弹劾王逵最为艰难。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激起民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终于将其罢免。
观其一生,断案只是包拯成功道路的开端,更多的是其整顿吏治、裁抑特权的韬略。清廉刚毅,疾恶如仇,为百姓请命、为朝廷尽忠,包拯逐渐走向政治高峰,让世人尊敬,“包公”之名也由此而来。
合肥出土的包公墓中,包拯的同僚吴奎在《包公墓志》上说他“声烈表襮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
可见“包公”之名并非后人所呼,在其生前,大家就已经尊称他为“包公”了。
入戏
很显然,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包拯,在艺术世界里,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
宋元明清以来,“黑脸包公”是包公题材文艺作品的“人设”,却也逐渐成为一个海内外共同认可的文化符号。
“包青天”的故事,自北宋时即开始在民间流传,现存的元杂剧中,包公戏就有十一种,既有元杂剧大家关汉卿创作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也有很多不知作者却依然流传千古的杰出作品。
明清以来,相关文学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包公成为书判体小说、文言笔记体小说、长篇侠义公案小说和杂剧的戏剧化人物,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影视剧。这些文艺作品赋予他铁面无私的清官形象,深入人心。
清咸丰年间,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广受欢迎。后人将石玉昆的表演记录下来,题为《龙图耳录》,即是后来刊行的《三侠五义》。至清光绪年间,《三侠五义》修订改名为《七侠五义》,这是“包公文学”的著名文本。
作为包公家乡合肥的地方戏,庐剧200年来也绵延不断地上演包公戏, 有《干旱记》《卖花记》《乌金记》《探阴山》《狸猫换太子》《秦香莲》《包公审驴》《包公劝嫂》等近十种之多。
古往今来对包大人的艺术演绎,既有“怪力乱神”,也有“豪门恩怨”,很多惊天泣地的经典故事虽是虚构,恰恰反映了普罗大众对包公形象最朴素的期待。
故事的不断沿袭,成了至今都被津津乐道的经典。比如京剧包龙图的形象和选段,几乎成为每年春晚的保留曲目。合肥地区流传的民间文学包公故事,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公“神”一般的形象,也在世世代代的艺术演绎中,在大众认知中形成固化。
流传
纵观封神之路,包公的“出圈”有着必然性。时代成就了当时的包公,也塑造了久久传世的包公文化和包公精神。
他功成身退后,写下《治家格言》,以此告诫子孙世代传承廉政精神,这份遗教至今流传不衰。
在包公故里肥东,近年来深度挖掘“包公与廉洁文化”,擦亮包公品牌,在包公的出生地打造包公故里文化园,集廉政教育和文化旅游于一体。
在合肥,为纪念包拯而建的包公园,凭借着包公历史文化,被中央纪委监察部命名为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包公与廉洁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覆盖园内每一个角落。
在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包公园站”,“包公”又化身漫画卡通形象,用颇有特色的合肥方言上起“廉政”小课堂。“办实事,才过劲!”“两袖清风,真的烈”让包公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在国内,有关包公的祠庙楼阁数以百计,宁波、绍兴、肇庆、开封、运城等地都能找到包公的足迹。在东南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地建有包公庙,在日韩、美国等地,包公故事广为流传。
一本叫做《包拯传奇》的漫画,在欧洲热销十万册。外国人可能没有想到,来自东方国度的这位传奇人物,已经流传千年。
包公是肥东的、合肥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五年前,带着历史情怀与时代担当,“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启动了。五年来,是从未消逝的包公文化与包公精神,让广东肇庆、河南开封、浙江宁波、山西运城等地,与安徽合肥产生了联结与共鸣。
共鸣之下,包公文化和包公精神与新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并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力,经久不衰,世代传承。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