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林:不断有新的“初见” 最好的风景在路上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汪昌林日前做客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节目,虽然荣誉不少,作品等身,但眼前的汪昌林更想分享的是自己不停的步履,用中国水墨的精神去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汪昌林说,初见是最美好的一瞬间,而最好的风景永远都在路上,因为牵引自己远行的远方存在着一次次初见。甚至可能说,他在路上走着走着,就会碰见那个看完小人书正在涂鸦的,和绘画“初见”便结缘的小男孩。不停的走,不停的发现,没有固步自封,这也是汪昌林自己的艺术理念。

初见的美好印在心底 

纯粹的画家魂牵梦萦

艺术家汪昌林

徽派:印象很深是您的一次画展的主题词叫“初见”,能说说您和书画艺术初见时的心动和美丽吗?

汪昌林:这个画展是去年的年底,为了迎接农历新年,在蜀山脚下的半边街举办的一个写生精品展,展前,我请我的好友、学者宁燕女士撰写画展前言,她问有何要求?我说没有任何要求。她以“初见”为画展命名,此出于清词人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我特别喜欢词中的意境。人与人相逢,第一印象的美好是多么重要!那会留在记忆里、留在灵魂的深处。回想起来,我儿时就喜欢画画,梦想长大后能当个画家。

汪昌林写生作品

徽派:那时候有学习崇拜的偶像吗?

汪昌林:儿时的条件下,小人书就是我最好的摹本,小人书里蕴含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其中的油画、国画、线描、水粉、水彩等造型都极为准确,基本功也非常扎实。

徽派:哦,原来您的绘画启蒙来源就是孩子们最爱的小人书。

汪昌林:没错。后来考学时,我第一学历选的是当时比较热门的工艺美术专业。读研时,我选择了中国画专业。

真情实感先打动自己 

丈量山川别走马观花

汪昌林做客徽派

徽派:非常坚定以绘画作为职业,您的热情从哪儿来的呢?

汪昌林:首先是儿时种下的那颗美好的种子,然后在心中发芽、生根、成长,孩提时,虽只是一种涂鸦,但,妙趣横生!上大学以后是系统学习,油画、中国画、水彩和水粉等都要学。外出写生,慢慢地开始创作一些作品。工作以后也从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我几乎把所有工作以外的节假日,都用在外出写生和绘画创作里了。从1990年起至2015年间,我的油画、水彩画、中国画作品先后入选国内外大展数十次,也多次获得主要奖项。毕业后,我做过设计师工作,也教过书,后来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获得了“自由”,从此步入了职业艺术家的行列,我很幸运,这正是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徽派:那你后来的绘画有什么方向吗?

汪昌林:我的第一个绘画创作主题是从行走安徽开始的。前后用了二十年时光,完成了近百幅油画《色彩徽州》系列、数百幅水彩画《人文安徽》系列,并于2010年10月,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色彩徽州——汪昌林油画作品展》,展览6天,观众络绎不绝,观者如潮!后应观众强烈要求,主办方临时决定破例延迟展期5天!这开创了安徽博物馆建馆展览之先河。

汪昌林在城郊的工作室

徽派:听起来您心里是有很明确的书画蓝图?

汪昌林:我不给自己定大目标,小目标往前走很容易实现,目标太大走到一定程度会觉得很难实现,会容易松懈。我基本三五年,定个小目标,然后往前走。先走出合肥画安徽,你看我的画都是阳光灿烂色彩斑斓的,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

徽派:对作品你会有什么样的要求?

汪昌林:每幅作品你都得要付出真情实感、用心去描绘,要知道作品的第一个观众是你自己,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一幅作品能打动所有观者是不可能的,只有感动了自己,才有可能感染他人。

徽派:什么时候开始写生中国的?

汪昌林: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走出安徽、去画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成为我的新目标。后面二十年,我基本上都在各地写生。祖国变化太大了!坐上高铁日行几千公里,不可思议,也非常自豪!想当初,我外出写生,交通工具还只是拖拉机、三轮车,在狭窄而泥泞的土石路上颠簸,下车后灰头土脸简直是常见的现象。如今,祖国所有的村镇都通上了柏油路,就在这五年、十年间,变化太大了。这么多年行走,我把三十年前的作品拿出来,进行对比,变化就出来了。

汪昌林作品

徽派:祖国的变化都在里面。

汪昌林:是啊。如今,无论走到哪里,山变青了、水变绿了;村寨变美了。飞机、高铁、高速公路和基站,更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

徽派:第一次走出安徽,您的“初见”里有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汪昌林:一路都是初见。我始终在行走,各地的美景牵引着我,路上美的东西太多了。行走就会有故事,每张作品都会有故事。记得我在敦煌写生时,从南方来了一批学美术的学生,看完我现场写生的作品后,竟然激动地给我鼓起了掌,他们纷纷与我拍照留念、找我签名,有个女生没有本子,说,老师,您就在我背上签名吧?

徽派:一般出去一趟待多久?

汪昌林:少则一个月,多则三四个月。随着年龄增长,我觉得要多思考。比如到云南,首先要做功课,线路要排好,美食、民俗、典故等风土人情你都得要一一了解,之后才会动笔,才有灵感,画面自然就鲜活了,你不能走马观花。这是我这些年写生的一些感受。

徽派:先要和景物产生情感连接。

汪昌林:对。首先要读懂它。不然作品怎么会有说服力和深度呢!

行走本身就是最好作品 

水墨最能代表中国精神

“行走本身就是作品”

徽派:您用画笔记录山川大河人文风情,那您觉得绘画和摄影相比,不同的体验感在哪里?

汪昌林:两个概念。两种艺术表现形式。有需求就有存在价值。不矛盾。摄影作品也好,绘画也好,文学、音乐也罢,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深入生活,有真情实感,否则作品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我行走的故事太多了。例如,在青藏高原,画黄河的源头,我就必须来到海拔5000多米的巴彦克拉山下,虽然是夏天,竟然让我碰到好几场大雪。途经一个藏民家,藏民一家人的热情,令我感动难忘。那天,我内心本不想打扰别人,同行的有位青海朋友,一进门,女主人什么也没说,端出盖着盖子的一只大脸盆,上面放着两把刀,我开始有点忐忑不安,这时,青海朋友从门外进来告诉我,这是藏族同胞迎接客人最隆重的方式。一大盆牦牛肉和血肠,他们的意思,你尽管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你如果不好意思,他们反而会生气!为了报答他们,第二天,我决定抽出时间和他们家人一起帮他们放牦牛、捡牦牛粪。牦牛粪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可是生火、取暖的唯一燃料呀。我现在和她孩子们还有微信联系,这是非常美好的记忆。类似这样的故事,我在行走中国的写生旅途中,常能遇到。

徽派:我还以为你会画画报答他们呢!

汪昌林:当然画了画,还不止一幅呢!

汪昌林作品

徽派:您行走就是为了绘画创作寻找灵感吗?

汪昌林:不!我个人觉得,我的行走过程本身就是一幅宏大的创作。我还会不停地前行,“初见”不同的风景、风情,没有见过的景物都是初见。当然,前行还另一层的含义:通过几十年从水彩画到油画再到中国画的实践和探索,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中国水墨画里蕴含着无穷的韵味和魅力。近10年来,我心无旁骛地用水墨写生的形式投入到我的“行走中国”的绘画创作之中。

年轻时,我还觉得油画画得很过瘾,大笔触、 强肌理,可以反复涂抹,那好豪放、帅气呀!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在视觉艺术领域里,最能代表东方人文情怀的还是中国水墨。我现在着迷的正是中国水墨。中国人血液不仅流着血,还流着墨汁。

创作不能固步自封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汪昌林作品

徽派:那您在创作上有没有遇到过瓶颈和挑战呢?

汪昌林:我一直在寻求变化,所以无畏挑战。我把油画、水彩、中国水墨等技巧及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画的“魂”始终没有丢,所以得心应手。你再看看我作品里的线条运用,虽然用线很多,但顺着每一条线看,都有节奏和力度,这不是我故意“炫技”,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徽派:您独特的“行走”和创作方式还会继续吗?

汪昌林:会一直继续,直到我走不动,但我的思考还会继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我最喜欢的两句话,有时候,画的时候能体验到。全身心投入,出来的肯定是好作品。

徽派:您如此热爱行走写生,如果身体不允许,不能更多出走时,怎么办?

汪昌林:我想,再创作十年或二十年还是可以的。但是节奏会放慢一些的,你的表现手法,绘画语言,会自然流露出和以前不一样的东西,笔墨、线条,我没给自己定位,一定要画成什么样,我干嘛要给自己搞个定位和所谓的目标,只要不断向前,创新,固步自封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徽派:初见的那个小男孩的热情会一直延续下去吗?

汪昌林:我很幸运,我拥有一个好家庭、还碰到了好老师,当然还遇到了伟大的时代。艺无止境,你只有向前走,保持热情,才能不断产生新的灵感,迸发新的理念。

汪昌林直播中展示最新创作

徽派:接下来,您正在进行的课题又是什么呢?

汪昌林:我完成了《华夏之光》——行走黄河、长江、长城系列写生长卷。长城系列长卷,我前后用了五年时间已经完成,历经阳关、玉门关、嘉峪关、偏关、镇北台、杀虎口关、平型关、雁门关、娘子关、倒马关、紫金关、居庸关、黄崖关、山海关,著名的万里长城十三关都画了。黄河行系列长卷,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黄河源头,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已画到河南段。长江行系列长卷,从青海、西藏、云南,已画到四川。事是干不完的。

徽派:您给自己的艺术道路做一个总结吧。

汪昌林:几十年的艺术创作行走生涯,感悟最深刻的是你不断往前行走,就会不断有新的初见,只有前行,你才会发现自己需要最美好的东西,而最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蒋楠楠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