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有关举措。会议指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惠民举措。
此举一出,不少家长自然联想到:学前教育免费之后,是否会推进免费高中教育?
课堂上的高中生 张玉薇/摄
这是公众的美好期待,但从财政投入、现实必要性与紧迫性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需时日。当前更应聚焦的,是把免费学前教育这项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理解这一选择,需从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
当时不少人将其解读为“向上扩大”至高中教育,但“向下扩大”至学前教育更具现实意义。
从必要性看,学前教育直接关系家庭养育成本。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已经达到92.0%,但民办幼儿园13.55万所,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比例53.48%;在园幼儿1508.00万人,占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的比例42.08%。部分地区幼儿园保教费甚至高于大学学费,这种高成本成为家庭生育、养育的显著负担,推进免费学前教育正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抓手。
从可行性看,学前教育的普及基础已较为扎实,且聚焦“保基本保普惠”的投入机制更易精准落地,相比之下,高中教育的免费推进需要更复杂的条件支撑。
看高中教育领域,尽管陕西、内蒙古、西藏、青海等部分省份已实施高中阶段免学费政策,中职也对特定学生群体免除学费,但现实中,中职吸引力不足、家长执着于普高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这说明,免费并非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 “优先项”。即便免除学费,若中职教育质量不高、特色不显,仍难以缓解普职分流焦虑。
免费教育,不等于高质量教育。事实上,实施免费政策需财政投入填补经费缺口,若新增投入不足,反而可能拖累教育质量。要在免费基础上提升质量,更需大幅增加投入以加强师资、课程建设和完善办学条件。
这一点,在推进免费学前教育时已得到明确。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统筹考虑学龄人口变化、财力状况等因素,坚持保基本保普惠原则,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幼儿园教师待遇,提升办园质量水平,正是为了确保免费与质量并行。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应着力做好学前教育免费工作。核算幼儿园办园成本,明确实施免费教育所需要新增的财政投入,确定各级财政分担的比例,确保免费教育,惠及每一个适龄幼儿。
发展高中教育,则要从现实出发,聚焦缓解普职分流焦虑。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按“类型教育”的定位,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在此基础上,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路径。
我国基础教育最为理想的模式,或是实施15年免费教育,但这需要根据国情、财力,稳步推进。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先要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接着推进免费学前教育,发展有质量保障的普惠学前教育;再把高中教育纳入免费教育,甚至进一步,在高中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后,把学前教育与高中教育都纳入义务教育。
从实际出发,逐步完善政策,才能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构建起普惠又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回应千家万户对美好教育的期待。
(安徽时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