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语 | “自媒体”四大乱象,苦之久矣!

近日,中央网信办官宣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

此次行动重点整治恶意蹭炒误导公众、多种手段歪曲事实、信源标注以假乱真、专业领域信息不实四类突出问题。规则之细,指向之明,让人充满期待。

或许你我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某个事件中,因为一则“内部爆料”而一秒上头,然后又意外反转;打开手机,被“权威解读”搞得心神不宁;因一张真假难辨的“官方发布”,和朋友争得面红耳赤……

网络世界的情绪就像江湖纷争,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背后有多少是真实,又有多少是恶意“拱火”?

客观来说,今天的每一位网民都在遭受海量信息“轰炸”,可谓是泥沙俱下。信息渠道多了,但找到有用信息也变得更难了。

“自媒体”极大丰富了网络空间,满足了网民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但风口之下,总有人想走捷径,于是乎乱象横生。

中央网信办列举的整治清单,揭开了流量狂欢的关键病灶,也为“自媒体”划出了不可触碰的红线。

一是恶意蹭炒以引爆热点。一旦有事件引爆舆论,总有人不满足于转发信息,而是试图“往火堆里浇油”。在陈年旧案“周克华案”重获关注之际,有人竟冒充罪犯前女友博眼球。就在眼下,一条自称“娃哈哈基层员工”公开致信宗馥莉的消息,正在“自媒体”疯传。

二是歪曲事实以制造对立。这类操作惯用精心编写的剧本替代现实。例如,有“自媒体”通过摆拍,凭空制作“婆媳大战”“男女对立”“地域歧视”等视频,以此获得“毒流量”。更有甚者,用AI技术虚构警情通报、官方通知,诱导网民关注、转发。公众的善意与理智,就在这些表演中被反复消耗。

三是模糊信息以规避责任。一些博主以“阴谋论”“大棋论”在网络空间横行,动辄披露“惊天大瓜”,以此煽动网民对时事热点、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等发表倾向性观点。更让人头疼的是,他们还玩“矩阵传播”的把戏,用多个账号彼此引用,一夜之间制造出“全网热议”的假象。

四是伪装专家以贩卖焦虑。这种做法利用了普通人与专业领域之间的信息壁垒,将信息差变成收割流量进而敛财的工具。“再不xxx就晚了”是他们常用的段子。一边讲“国家要出手了”,一边挂着自己的理财链接;一边吓你“别买房”,一边卖“内部消息”、卖致富经、卖成功课。比如拥有百万粉丝的财经大V“黄生看金融”,为自己控制的非法P2P平台引流,导致许多家庭血本无归。

无怪乎,网民纷纷发出感慨,网络的水太深,真是把握不住。

平心而论,内容创作不易,追求流量更难。没流量就没收益,这是摆在每个“自媒体”人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谁不渴望热点?但追逐热点和传播不实消息,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保持敏锐,第一时间跟进,那叫专业嗅觉;为了流量,凭空造假,那就是欺骗行为。网民愿为专业付费,但绝不愿为谎言买单。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快,似乎压倒了一切。为了抢速度,一句轻飘飘的“网传”成了最方便的“免责声明”。每一次不负责任的转发,都是在为未来的反转埋雷。信任的建立需要无数个日夜,崩塌,一次事件就够了。

人设的尽头,必须是人格。人设是“自媒体”的立身之本,一个没有品格作支撑的人设,就是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不仅炸掉账号,更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风暴已至,“自媒体”人该怎么办?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回归常识,回归正道。

流量的王座上,用谎言加冕的人,终将被流放。流量的江湖里,以诚待人的“侠客”,要比博取流量的“刺客”走得更远。

这正是“清朗”行动希望传递的信号:网络世界的聚光灯,最终只能留给那些能持续提供光和热的人。

前路有两条:你的下一条,用真实吸睛,还是用谎言欺骗?

(安徽时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