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文苑 »

筱竹 :想去墨池偷点墨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好久写不出东西了,就想着去米公祠转转,找找灵感。那里有一方墨池,不是说“近墨者黑”吗?说不定,一不小心我也能“喝上一小口”。

扩建中的米公祠,四周都被盘扣式脚手架圈起来了,密密麻麻的,仿佛被绑架了一般,静静地卧在那里。我沿着四周,费尽周折,才在一拐角处找到一个进出的口子。

米公小祠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我是傍晚去的,这个时候,万物都着上了温柔色。祠内空无一人,这样也正合我意。我喜欢安静,一个人静静地欣赏,寻找。这样,“偷”起墨来,底气也足些。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为市无城镇西北隅,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任无为知军时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由山西太原迁居湖北襄阳,人称“米襄阳”。北宋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1104—1107年),米芾任无为知军。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时人感其德政,在他去世后,于米公军邸的旧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纪念。现米公祠占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660平方米,已有米公祠、宝晋斋、聚山阁、竹深处、古杏花泉井、投砚亭、墨池、拜石等历史景点。米公祠内珍藏有160余方晋唐以来历代名家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堪称古代书法艺术宝库。

晋宝斋前凿有一池,池中有六角伞形的投砚亭,亭里有一个石桌和四个石凳,亭四周可凭栏而坐,亭外绿树成阴,景色清幽。相传,米芾每于政暇辄临池上,或读书,或挥毫。一日,蛙声不绝,米芾引砚投之,蛙遂禁不复鸣。翌日清晨,一池碧水变为墨色,墨池因此而得名。

米芾在书画上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他的天赋,另一方面是他长期勤学苦练,对书画如痴如醉热爱的结果。他儿子米有仁说他每天“临池不辍,一日不书,便觉思涩”,连大年初一也不休息。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他在书画史上有了众多的成就,著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并在书画各个领域有其独到的见解,为历代书画家所敬重。

彼时,晚归的夕阳,仿佛也和我一样,特别眷恋墨池,池边池内都撒下了星星点点的余晖,我的发梢上,蓝色的旗袍棉服上也一样挂满了。有那么一瞬,我仿佛穿越了,只见米芾正在那里挥毫赞我无为的诗词:“踟蹰山下濡须水,我更委佗。物阜时和,迨暇相逢笑复歌。”那字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是如鱼得水一般。

“胸无点墨难言志。可这墨是时间的积累,是一点一点磨出来的哦!”大画家泼墨之间,偶一抬头,给我这意味深长的忠告。

风,已不动声色地吹皱一池春水。一尾红鲤旁若无人地追逐着另一尾,那是它们自由自在,相亲相爱的领地。整个米公祠安静祥和,翠竹摇曳、腊梅馨香。墨池碑旁一株绽放的红梅,在夕阳的照拂下,红晕浸染,好似情窦初开的女子,顶着一头的美饰,在等一个叫“张生”的情郎来攀墙私会。一只贪玩的花喜鹊,站在枝头,仰天“长笑”:喳喳,喳喳,莫非它也是来偷墨的?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