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文苑 »

熊德志:人到底怎样才是活着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再次看到这块黑板上的留言,心里生出物是人非的感觉。人到底怎样才是活着,才是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我想,一个人能够被人记住,就是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 

时至今日,禹临学校被撤并已经18年了,这个当年在黑板上写下留言的叫王海蒙的小学生想必也成家了。在4月9日的告别仪式上,我在给父亲的悼词里提到了这块黑板上的留言。 

2016年,我回故乡,偶然发现小学教室黑板上的留言,虽然字迹模糊,稚嫩,但非常工整。一个名叫王海蒙的女生说,“熊老师再见了,你一定要记住我们哦……我们是不会忘记你的……祝你身体健康,天天开心……”我当时瞬间被感动了。 

这样的真情是无价的,也是最珍贵的。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我觉得这是父亲教师生涯中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父亲熊传瑾1976年参加工作,自1977年和几位同仁创立该小学(最初叫禹临耕小,再叫禹临民小,后来叫禹临学校),后因生源不足于2006年被撤并,凡存续30年,父亲是该校的首任和最后一任校长。建校之初,可谓筚路蓝缕,父亲和老师们一起在暑假里修泥坯的教室,甚至自己做木工制作桌椅板凳。父亲执教34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直至退休,因颈椎病导致拿粉笔时大拇指都会疼痛,但父亲仍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退休前的2009年,有一次我在老家,父亲刚刚午睡,就有一群孩子骑着自行车过来说要接瑾老师去上课。我说你们瑾老师刚刚睡着,结果父亲听见了就立即起来,和孩子们一起去学校了,可见孩子们有多么喜欢瑾老师,父亲又是多么地爱孩子。 

在父亲最后的告别仪式上,想起这些小事我颇为感慨。在乡村小学的讲台上,父亲诲人不倦,为乡村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以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父亲最准确的描述;我以为这留言,是孩子们给父亲的最好的礼物;孩子们接父亲上课,也是世间最美最纯的感情。 

2000年,父亲的一位学生曾在大学暑假期间回来看望父亲。他在得知父亲辞世的消息后,给我留言:“老师是去了天堂,那里一定没有病痛!依然清晰记得2000年夏天老师做的丝瓜瘦肉汤,依然可以感受到老师的热情!” 

虽不能说父亲是桃李满天下,但本村20~60岁之间,只要读过书的人,基本上都曾是他的学生。其中,不乏985名校毕业的博士、硕士,学业有成者大有人在,甚至有学生远赴海外。当然,也有很多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父亲生前先后在淮南住院22天,在合肥住院81天,父亲的学生们经常询问父亲的病情并提供很多帮助。父亲作为教师,是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一个人被记住,则灵魂永在,这是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