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晖
一纸风行的《新安晚报》已走过25年的辉煌历程。
25年来,《新安晚报》以骄人的知名度,为老百姓办报的口碑,以及内容丰富的副刊文章,使她荣膺全国十大晚报的美誉,并以本土特色的影响力与传播力,成为了安徽省都市报的第一品牌。
25年来,从创刊的1993年至今,我都一直订阅该报,可以说是她忠实的“报粉”,每天早餐后阅读《新安晚报》,已成了我经年不变的生活习惯。
报人的新闻敏感
25年来,我给《新安晚报》“世事纵横”、“人生百味”等栏目写了长长短短一百多篇文章,认识了许多编辑记者,如马丽春、汪清波、章玉政、吴华丽、蒋楠楠等。我也曾作为嘉宾,参与了该报举办的“新安百姓讲堂”、“新安读书沙龙”、“新安读书汇”和“徽派”的活动。但我第一次与新安晚报打交道而认识的人,不是上面所提到的那些编辑记者,而是新安晚报的创办人钱玉岁先生。
我书房的篋中,珍藏了一份1995年7月29日《新安晚报》样报(那时编辑还为作者寄样报),这是一份珍贵而永恒的纪念。我把同一天自己订的那份报,寄给了台南的苏雪林先生(这张报纸现收藏于台南成功大学苏雪林纪念馆)。时光虽逝去20多年了,但想起当年与新安晚报第一任总编钱玉岁先生交往的情形却印象深刻,历历如昨。遗憾的是钱老已归道山多年,如今墓木已拱,殊觉遗憾。
新安晚报1995年7月29日头版头条
1995年6月下旬,应台湾成功大学吴京校长之邀,我赴台参加苏雪林教授百龄华诞暨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我抽暇拜谒了苏雪林先生,会后又用三个上午的时间,向苏先生请益并作访谈。从台湾回来后,我写了一篇长稿《绿岛访“绿漪”——拜会皖籍百岁文坛寿星苏雪林》。这篇稿件我原打算寄给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或《文艺报》发表的。7月25日上午,我忽然接到钱玉岁总编的电话(他是前一晚从老同事温耀渊处知道我到台湾拜谒苏雪林,并写了访问记),他以职业报人的敏锐,热情邀请我携稿件速到报社一谈。
1995年6月25日笔者与苏雪林家中交谈
在环城马路安徽日报他简陋的办公室里,我第一次近距离见到早已闻名的钱先生:高高的个子,瘦削的身材,宽大的额头,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眼镜,但透过镜片却让人感到睿智的光芒。待我坐定后,他快人快语开门见山:“你的这篇稿子,我感觉更适合在安徽媒体——《新安晚报》上刊发,因为苏雪林先生是从安徽走出去的知名作家与学者,去台湾多年,你这次访问的稿件在我们报上发表后,必将使更多的故乡读者了解百龄文坛大家苏雪林先生的近况,以及当下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应该是巨大的。你说呢?”我被他诚恳的一席话感动了,随即将稿子与访问时拍摄的照片交给他。
《新安晚报》初创刊时的两三年,为四开四版周三刊,每逢星期六才出四开八版。1995年7月29日,《新安晚报》头版头条以醒目的“独家新闻”刊载了这篇访谈,同时配发了笔者与苏雪林先生访谈时的照片。
报纸的巨大影响
在1990年代,报纸上公开报道台湾文坛耆宿苏雪林先生的文字,在国内平面媒体上几乎难得一见,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寄一份当天的《新安晚报》给苏雪林先生。“海峡这边苏雪林又‘复活’了!”从1949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苏雪林”三字已消失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想起钱玉岁总编当时一定要在《新安晚报》上发表这篇稿件,是有很深用意的:他是要通过这篇访问来说明,两岸隔绝的坚冰正在消融,故乡的广大读者没有忘记苏雪林先生。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因为《新安晚报》登载了我访问她的文章,发了她的照片,才坚定了苏雪林先生在三年后(1998年5月),冲破重重阻力,克服病痛,在阔别故乡73年后(苏雪林是1925年从法国回来在岭下结婚,住了三个月离开故乡),以102岁高龄跨越海峡重回故里黄山太平岭下的夙愿。
经历一个多世纪风云的苏雪林先生,集作家、教授、学者于一身,而且又能诗会画,早年留学法国,晚年滞留台湾,非凡的阅历,使她成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人;加之骄人创作成果与震惊学林学术成就,又使她与20世纪政坛、文坛、杏坛、诗坛、许多风云人物过从甚密。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位先驱李大钊、胡适、陈独秀,都与苏雪林有过交往。于她同文艺界的叶圣陶、冰心、沈从文、徐志摩、赵清阁、沉樱、陈西滢与凌叔华夫妇、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学术界的顾颉刚、董作宾、刘永济、陈钟凡等,或是同道或是同仁,都有很深的交往。
的确如钱玉岁所预言,此文见报后,反响甚烈,国内多家媒体纷纷转载,苏雪林的家乡黄山太平以及在大陆的亲属,都感到万分欣慰。足见这张报纸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此后,我又在马丽春主持的“人生百味”栏目上陆续发了很多关于苏雪林的文章,如《百年沧桑苏雪林》、《孤舟一系故园心》、《魂归故里》、《苏雪林与杨绛一家的交往》、《1938年汉口:苏雪林宴请邓颖超》、《漫话苏雪林与张爱玲》、《伤逝——缅怀苏雪林与冰心》等几十篇稿件,使苏雪林的生平事迹通过《新安晚报》逐渐被人们所了解而认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与苏雪林先生是要感谢钱先生的,是他的一双慧眼玉成其事的。
作者简介:
沈晖,笔名“晓晖”,1944年生,合肥市人,1968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1976年调入安徽大学,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12卷)的编纂,为该词典的主要编纂人之一。从事语言文字、古籍整理、辞书研究及苏雪林研究40余年,在两岸学术刊物发表语言文字、古籍整理及研苏论文40余篇。退休前为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所研究员。